第1章 緒論 1
引言 1
1.1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
1.1.1 心理學的概念 1
1.1.2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3
1.2 心理學的發(fā)展歷史 7
1.2.1 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7
1.2.2 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8
1.2.3 心理學的學科分支 14
1.3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7
1.3.1 研究原則 17
1.3.2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9
復習思考題 22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22
第2章 科學的心理觀 23
2.1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心理觀 23
2.1.1 唯心主義的心理觀 23
2.1.2 唯物主義的心理觀 24
2.2 科學的心理觀 24
2.2.1 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 25
2.2.2 客觀現(xiàn)實是心理活動的源泉和內(nèi)容 25
2.2.3 心理是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主觀能動的反映 26
2.2.4 人的心理是在社會實踐中發(fā)生和發(fā)展的 26
2.3 高級神經(jīng)活動的基本過程與規(guī)律 28
2.3.1 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與機能 28
2.3.2 高級神經(jīng)活動的基本過程和運動規(guī)律 32
2.3.3 心理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基本方式反射 34
2.3.4 內(nèi)分泌系統(tǒng) 35
復習思考題 37
第3章 感覺和知覺 39
3.1 感覺和知覺概述 39
3.1.1 感覺和知覺的概念 39
3.1.2 感覺與知覺的分類 41
3.1.3 感覺的基本規(guī)律 45
3.1.4 知覺的特性 48
3.2 觀察及觀察力的培養(yǎng) 52
3.2.1 觀察及良好的觀察條件 52
3.2.2 觀察力的培養(yǎng) 53
復習思考題 54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54
第4章 注意 57
4.1 注意的概述 57
4.1.1 注意的概念 57
4.1.2 注意與心理過程的關(guān)系 58
4.1.3 注意的功能 58
4.1.4 注意的外部表現(xiàn) 59
4.2 注意的種類 59
4.2.1 無意注意 59
4.2.2 有意注意 61
4.2.3 有意后注意 61
4.2.4 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者的關(guān)系 62
4.3 注意的品質(zhì) 62
4.3.1 注意的范圍 62
4.3.2 注意的穩(wěn)定性 63
4.3.3 注意的分配 64
4.3.4 注意的轉(zhuǎn)移 65
4.4 注意規(guī)律與教學 66
4.4.1 無意注意規(guī)律在教學中的運用 66
4.4.2 有意注意規(guī)律在教學中的運用 67
4.4.3 巧妙地利用幾種注意交互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組織教學 68
復習思考題 69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70
第5章 記憶 71
5.1 記憶概述 71
5.1.1 記憶的概念 71
5.1.2 記憶內(nèi)容儲存的形式 73
5.1.3 記憶的分類 74
5.2 記憶的過程 78
5.2.1 識記 78
5.2.2 保持和遺忘 81
5.2.3 再認或回憶 85
5.3 記憶的品質(zhì) 85
5.3.1 記憶的敏捷性 86
5.3.2 記憶的持久性 86
5.3.3 記憶的準確性 86
5.3.4 記憶的準備性 86
復習思考題 87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87
第6章 思維 89
6.1 思維概述 89
6.1.1 思維的概念 89
6.1.2 思維的種類 90
6.1.3 思維與語言 92
6.1.4 思維的過程 93
6.1.5 思維的形式 94
6.1.6 思維的品質(zhì) 96
6.2 問題解決 96
6.2.1 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 97
6.2.2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97
6.3 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其培養(yǎng) 100
6.3.1 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概念 100
6.3.2 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本過程 101
6.3.3 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102
復習思考題 104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104
第7章 情緒和情感 107
7.1 情緒和情感概述 107
7.1.1 情緒、情感的概念 107
7.1.2 情緒、情感的生理變化和外部表現(xiàn) 110
7.1.3 情緒與情感的分類 111
7.2 情緒的理論 114
7.2.1 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 114
7.2.2 坎農(nóng)巴德情緒理論 115
7.2.3 情緒認知理論 115
7.2.4 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 117
7.3 情緒、情感與身心健康 119
7.3.1 情緒、情感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119
7.3.2 青少年的情緒特點 120
7.3.3 青少年常見的情緒問題與調(diào)控方法 121
復習思考題 127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128
第8章 意志 129
8.1 意志概述 129
8.1.1 意志的概念 129
8.1.2 意志與認識、情感的關(guān)系 130
8.2 意志行動的心理分析 131
8.2.1 采取決定階段 131
8.2.2 執(zhí)行決定階段 133
8.2.3 意志行動中的挫折 134
8.3 意志品質(zhì)及其培養(yǎng) 138
8.3.1 意志品質(zhì) 138
8.3.2 良好意志品質(zhì)的培養(yǎng) 139
復習思考題 141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141
第9章 個性與個性傾向性 143
9.1 個性概述 143
9.1.1 個性的概念 143
9.1.2 個性的基本特征 145
9.2 需要 146
9.2.1 需要的概念 146
9.2.2 需要的種類 147
9.2.3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148
9.3 動機 151
9.3.1 動機的概念 151
9.3.2 動機與行為效率的關(guān)系 153
9.3.3 動機的種類 154
9.3.4 學習動機 155
9.4 動機理論 158
9.4.1 成就動機理論 159
9.4.2 歸因理論 161
9.4.3 自我效能感理論 165
復習思考題 166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166
第10章 氣質(zhì) 169
10.1 氣質(zhì)概述 169
10.1.1 氣質(zhì)的概念 169
10.1.2 氣質(zhì)的學說 170
10.1.3 高級神經(jīng)活動類型說與氣質(zhì)的生理基礎(chǔ) 175
10.2 氣質(zhì)類型及測量 177
10.2.1 氣質(zhì)類型 177
10.2.2 氣質(zhì)類型的行為表現(xiàn) 179
10.2.3 氣質(zhì)的測量 181
10.3 氣質(zhì)在實踐活動中的作用 183
10.3.1 氣質(zhì)對能力的影響 183
10.3.2 氣質(zhì)與學校教育 184
10.3.3 氣質(zhì)與職業(yè)選擇 185
復習思考題 186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186
第11章 性格 187
11.1 性格的概述 187
11.1.1 性格的概念 187
11.1.2 性格的結(jié)構(gòu) 188
11.1.3 性格與氣質(zhì)的關(guān)系 189
11.2 性格理論 190
11.2.1 性格類型理論 191
11.2.2 性格特質(zhì)理論 195
11.3 性格的測量 198
11.3.1 自陳量表法 198
11.3.2 投射測驗 199
11.4 性格的形成與發(fā)展 200
11.4.1 生物遺傳因素 201
11.4.2 家庭環(huán)境因素 202
11.4.3 學校教育因素 204
11.4.4 社會環(huán)境因素 205
11.4.5 個體主觀因素 206
復習思考題 206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207
第12章 能力 209
12.1 能力概述 209
12.1.1 能力的概念 209
12.1.2 能力的種類 209
12.1.3 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guān)系 211
12.2 能力的理論 211
12.2.1 能力的因素理論 211
12.2.2 能力的結(jié)構(gòu)理論 214
12.2.3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論 215
12.3 能力發(fā)展與個體差異 218
12.3.1 能力發(fā)展的一般趨勢 218
12.3.2 能力的個體差異 220
12.3.3 能力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222
12.4 能力測量 224
12.4.1 智力測驗 225
12.4.2 特殊能力測驗 228
12.4.3 創(chuàng)造力測驗 228
復習思考題 229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230
第13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 231
13.1 學習概述 231
13.1.1 學習的概念 231
13.1.2 學習的分類 232
13.2 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 235
13.2.1 巴甫洛夫的經(jīng)典條件反射學習理論 235
13.2.2 桑代克的試誤聯(lián)結(jié)學習理論 237
13.2.3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習理論 238
13.2.4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241
13.3 認知派的學習理論 244
13.3.1 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 244
13.3.2 奧蘇伯爾的接受同化學習理論 247
13.3.3 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250
13.4 建構(gòu)主義的學習理論 253
13.4.1 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概述 253
13.4.2 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254
13.4.3 建構(gòu)主義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 256
13.5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258
13.5.1 康布斯的學習理論 258
13.5.2 羅杰斯的學習理論 259
復習思考題 261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262
第14章 學習策略和學習遷移 263
14.1 學習策略 263
14.1.1 學習策略的概念 263
14.1.2 典型的學習策略 265
14.1.3 學習策略的訓練 269
14.2 學習的遷移 271
14.2.1 學習遷移概念 272
14.2.2 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 274
14.2.3 學習遷移與教學 277
復習思考題 279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280
附錄 A 心理效應 281
A.1 羅森塔爾效應 281
A.2 破窗效應 282
A.3 鲇魚效應 283
A.4 蝴蝶效應 284
A.5 霍桑效應 285
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再現(xiàn) 285
附錄 B 心理測驗 286
B.1 癥狀自評量表(SCL-90) 286
B.2 氣質(zhì)類型問卷 289
B.3 A 型行為問卷 291
B.4 焦慮自評量表(SAS) 293
B.5 抑郁自評量表(SDS) 294
參考文獻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