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論文集,主要設有漢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個欄目,其中漢傳佛教部分下設教史研究、義學研究、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本期共收錄22篇文章,主要來源于全國從事佛教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碩博研究生以及佛學院的老師、研究生等,皆為學術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中國佛學》為中國佛學院學報,由《中國佛學》編委會主編,總顧問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傳印長老,顧問為黃心川、方立天、樓宇烈、楊增文四位教授。
漢傳佛教
(一)教史研究
“中華佛教總會”研究(中)【黃夏年】
佛教東漸與魏晉玄學的沖突合流【成建華】
明清之際《嘉興藏》雕印的始末因緣【釋法幢(謝謦后)】
吉藏對《法華經》的態(tài)度【妙 一】
瑜伽唯識系論師的彌勒信仰【寬 德】
贊寧官職考【圣 圓】
東亞僧傳研究之進路——基于學術史的考察【劉學軍】
玄照法師與經吐蕃道的唐代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張 欽 張 云】
(二)義學研究
天臺德韶及其禪法【可 祥】
三論宗主要典籍之評述【理 凈】
從《大乘玄論》看吉藏對二諦義的主張【悟 實】
試述《百丈清規(guī)證義記》的現實意義(下)【行 空】 漢傳佛教
(一)教史研究
“中華佛教總會”研究(中)【黃夏年】
佛教東漸與魏晉玄學的沖突合流【成建華】
明清之際《嘉興藏》雕印的始末因緣【釋法幢(謝謦后)】
吉藏對《法華經》的態(tài)度【妙 一】
瑜伽唯識系論師的彌勒信仰【寬 德】
贊寧官職考【圣 圓】
東亞僧傳研究之進路——基于學術史的考察【劉學軍】
玄照法師與經吐蕃道的唐代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張 欽 張 云】
(二)義學研究
天臺德韶及其禪法【可 祥】
三論宗主要典籍之評述【理 凈】
從《大乘玄論》看吉藏對二諦義的主張【悟 實】
試述《百丈清規(guī)證義記》的現實意義(下)【行 空】
《佛國記摩訶毗訶羅精舍》今譯推敲及其內容的歷史蘊涵【虢 侗 思 和】
論廬山慧遠的法身思想【張 凱】
關于廬山慧遠《三報論》中的幾個問題【孫茂霞】
《不真空論》里的本無宗【楊祖榮】
習氣的認識與對治——從《阿毗達磨順正理論》說起【!≌铡
龍樹《七十空性論》述義【王孺童】
說一切有部的身表業(yè)理論【劉 冰】
(三)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
論佛日契嵩的孝道觀——以《輔教篇孝論》為中心【鄭佳佳】
南傳佛教
信仰的流動性——中國南傳佛教的當代處境【鄭筱筠】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判教淵流概說【何杰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