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突發(fā)事件和災害的頻繁發(fā)生,災害研究備受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重視,成為一個新興的多學科研究領域。由于具有獨特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社會學對災害的研究令人關注。然而,災害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其發(fā)展尚未成熟。為了給這一學科分支的研究和教學添磚加瓦,自2009年元月起我們便開始編撰這本書,至今已歷時兩年多。在編撰過程中,我們主要依賴于中英文的相關學術著作、學術論文和一些國家應急管理機構進行培訓時使用的教學提綱。
總序
第一章 災害社會學導論
第一節(jié) 災害社會學的發(fā)展歷史
第二節(jié) 災害社會學的學科定位與研究范疇
第二章 災害的定義、類型與周期
第一節(jié) 什么是災害
第二節(jié) 災害的類型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第三節(jié) 災害的周期
第三章 災害中的信息傳播
第一節(jié) 風險溝通
第二節(jié) 災害謠言的傳播與扼制
第四章 災害中的社會秩序
第一節(jié) 災害中的非理性行為
第二節(jié) 災害中的犯罪行為
第三節(jié) 災害中救援秩序的維持
第五章 社會組織與災害
第一節(jié) 政府在災害中的角色
第二節(jié) 非政府組織參與災害救助
第三節(jié) 企業(yè)在災害中的行為
第六章 社會階層、性別與災害
第一節(jié) 社會分層與災害易損性
第二節(jié) 女性、兒童、少數族群與災害
第七章 災害沖擊與心理救助
第一節(jié) 災害對人的心理沖擊
第二節(jié) 災害事件心理干預與救援
第八章 災后恢復重建
第一節(jié) 恢復重建的基礎知識
第二節(jié) 恢復重建和社會資本、人力資本
第三節(jié) 災后恢復重建中的難題
第九章 災害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jié) 災害與社會變遷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jié) 災害與人口變遷
第三節(jié) 災害與經濟、社會、科技變遷
第四節(jié) 社會變遷對災害的影響
第十章 災害研究的社會學方法
第一節(jié) 研究設計
第二節(jié) 田野調查
第三節(jié) 問卷調查研究
第四節(jié) 文獻研究
后記
捐贈物資的有效管理
2009年10月下旬,記者在北京小湯山“非典”定點醫(yī)院采訪時偶然發(fā)現(xiàn),那里的臨時庫房里依然堆積著“非典”時期剩余的大量醫(yī)用物資和藥品,它們距今已經超過6年,早已過期或失效。
北京市慈善協(xié)會有關負責人非常惋惜地表示:“這些藥品在‘非典’時期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非典’過后又‘束之高閣’,直至過期或失效,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與損失,著實令人可惜。”若仔細想想,這些藥品的浪費僅僅是可惜嗎?
在筆者看來,捐贈物資出現(xiàn)浪費同樣是對并不成熟的慈善文化和社會氛圍的無形傷害,也是對公眾慈善熱情與愛心的“過度消費”。我們知道,一個缺乏對弱者關愛的社會,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慈善事業(yè);一個缺乏善愛之心的社會成員,也不會真正無償地向慈善機構或社會脆弱成員捐獻。而慈善理念的基石是最基本的同情心。所謂最基本的同情心是指人們對他人的疾病痛苦、身體殘疾、生活困境甚至生命危機等應有的關注,體現(xiàn)為對同類的最基本的憐憫。但是,捐贈物資出現(xiàn)浪費,在筆者看來,卻有可能造成對公眾慈善情懷的戕害,甚至讓愛心“夭折”。這是我們不能不正視的嚴肅問題。
面對“我們也希望所給的物資能夠確確實實地讓老百姓受益,否則的話,社會捐贈就失去了意義”的慈善人士話語,我們有必要探究原因出在何處。當下的法律只是針對民政部門和慈善機構捐贈前期的接收、管理和分配撥付三個環(huán)節(jié)作了法律規(guī)范,而如何規(guī)范受贈單位或個人使用與管理各類“捐贈”,避免各種浪費依然是個盲區(qū)。
事實上,在公共突發(fā)事件中社會捐贈款物的使用與管理上,我們在一些環(huán)節(jié)上確實存在著經驗不足和管理混亂等現(xiàn)象,不僅個別受贈單位有浪費問題,一些捐贈單位或個人也存在浪費現(xiàn)象。因此,捐贈物資出現(xiàn)浪費對慈善事業(yè)來說,不是小事情,除了要向公眾進行必要的說明外,尋找制度化的解決之道,恐怕才是根本。
不容否認,現(xiàn)在的公眾慈善面臨著雙重困境:一方面,是公眾慈善之心有可能被過度開發(fā);另一方面,公眾的慈善之心還有可能被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