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廣東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危機傳播與輿論引導研究”和中山大學社科處“風險和治理”課題的研究成果結集,共有25篇論文,分為四個部分:風險社會與治理矛盾,抗爭風險與公共傳播,公共治理與大眾媒介以及公共危機與新媒體傳播。
張寧,日本筑波大學博士,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公共傳播學系系主任,教授。
張潔,復旦大學博士,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講師。
第一部分 風險社會與治理矛盾
中國社會矛盾的內涵、結構與形式——一種跨學科的分析視野
風險社會的政治挑戰(zhàn)
“外壓型”議題如何進人公共政策視野——對廣州市兩個案例的觀察與分析
中國群體性事件的未來走向——基于農村與都市群體行為差異的社會學分析
對話與改革:美國進步主義運動時期的公共傳播與社會認可
意見領袖情感傾向、話語策略及行為模式分析
第二部分 抗爭風險與公共傳播
國內社會抗爭研究范式的探討——基于本體論與方法論視角
社區(qū)集體行動中抗爭傳播的“規(guī)避”與“迂回”
從“不怕”到“我怕”:城市鄰避沖突中“一般人群”抗爭動機的形成
番禺事件中的抗爭性話語研究
烏坎觀察:失地農民集體維權的故事
群體性事件中抗爭者的傳播行為分析——以“什邡事件”為例
危機傳播與利益彌合——企業(yè)與NGO的互動模式研究
湖州織里抗稅事件的媒體框架對比分析——以浙江和廣東媒體報道為例
第三部分 公共治理與大眾媒介
媒體對企業(yè)聲譽的議程設置效果:企業(yè)社會責任報道的研究
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健康傳播的特征分析——以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報道為例
從“產業(yè)繼承人”到“特權代表者”:“富二代”媒介話語的建構與變遷(2004—2012)
艾滋病NGO倡導的媒體策略與空間擴展
媒介報道議題及其框架研究——以香港“反蝗蟲”事件報道為例
從番禺垃圾焚燒事件看媒介參與——以《南方都市報》和《廣州日報》為例
突發(fā)公共事件報道與政策議程設置——以2011—2013年40余起重大校車安全事故為例
境內外媒體對烏坎事件媒介現(xiàn)實的建構——以《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太陽報》、《衛(wèi)報》為例
第四部分 公共危機與新媒體傳播
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都市集體行動:話語表達與框架策略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傳統(tǒng)媒體報道如何引發(fā)網絡民粹主義
中外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社交媒體的使用比較——以中美在禽流感事件中的表現(xiàn)為例
新媒體環(huán)境中都市集體行動的框架博弈——以南京梧桐樹事件為例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