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北京知青創(chuàng)作的隨筆,目前,無論知青小說還是知青散文都已經(jīng)退潮,好象內(nèi)容早已寫凈,即使是成名作家寫知青的作品,格式相同,手法相近,沒有多少東西值得回味。作者依夫的寫法不同,既不是返城后的青春記憶,也不是發(fā)達(dá)時的追思遙看,或流水賬般的往事陳述,而是在一個個故事和人物中找尋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代表著許許多多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者和有過知青閱歷的一代人所具有或追求的最高境界。從北京到陜北,從學(xué)生到知青,然后是法院的法警、公安民警、國家某重要部門的工作人員,依夫的閱歷豐富了他的人生,也為他打開了更廣闊的寫作界面。作者通常通過人物的描摹中及事件的分析中娓娓道來,于平淡處直指人心。靜下心來,值得一讀。
上篇
李師傅
生活的另類教育
吃豆腐
搞清楚才能說清楚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婁神探(上)
婁神探(下)
誠信
語言病
成人
柔與剛
朋友
小狗“陽陽”
老師們(一)
老師們(二)
老師們(三)
升遷的“秘訣”
小西
說吃
白姐(上)
白姐(下)
下篇
坐火車
再說坐火車
等侯
三女生
原則
外地人
扎勢
暈車
褲子的故事
輕松一刻
朱先生(上)
朱先生(下)
三天
小事
還是小事
打井
讀書
身份
黃河清了
李師傅
三十多年前我就認(rèn)識了李師傅,本來我應(yīng)該按照我父母教給我的稱呼他為“李伯伯”,但我給別人講他的故事的時候感到不太順口,因為他是我的“李伯伯”,不一定是其他所有聽故事人的“李伯伯”,總不能每一次講故事前先聲明一遍,太費事,就套用當(dāng)代人的通俗稱謂,叫他李師傅吧。
李師傅第一次到我們家應(yīng)該是1969年的一個星期天。那幾年,父母都已回國內(nèi)工作,家里的客人也就多了起來,和大部分客人不同的是,別人都是穿的軍裝,而李師傅穿的是便服,那個年代很平常的老百姓打扮;別人都是挺直著腰板、說起話來高聲大氣、一副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李師傅呢,瘦高個兒,微微有些駝背,輕聲慢語,笑瞇瞇的,始終不急不忙,就和他的穿戴一樣,顯得既普通又隨意,倒是叫看慣了綠軍裝的我們覺得耳目一新。
家里來客人對我來說是一件心里比較矛盾的事,一方面盼望著有客人來,既給家里增添些熱鬧氣氛,還能跟著混上一頓好吃的——那時候大家的經(jīng)濟條件都不是很富裕,除非家里來客人,平時不是想吃肉就吃肉、想喝酒就喝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