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里家國:社會發(fā)展、全球化與中國道路:social change,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way towards future
定 價:98 元
當前圖書已被 1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黃平
- 出版時間:2015/8/1
- ISBN:9787509769713
- 出 版 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C52
- 頁碼:383
- 紙張:
- 版次:1
- 開本:16開
本書收錄了作者20多年來腳踏在祖國這塊土地上所做的理論和學術探索的文章,其中對社會發(fā)展、全球化和中國道路這三個主題的討論,是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長短不一的一人之言,它們不僅體現(xiàn)了作者本人長期以來理論和實地研究的探索歷程,更是當下和今后仍為海內外學界和公眾關注的重要議題。
中國道路:夢一樣的歷程(代前言)/001
**部分 社會發(fā)展
來自哥本哈根發(fā)展論壇的思考/001
發(fā)展主義在中國/008
關于“發(fā)展主義”的筆記/016
當今中國農村的勞動者流動/021
不平衡格局下農村發(fā)展的困境/071
區(qū)域發(fā)展是個大問題,真問題/096
什么樣的未來更符合我們所有人?
——鄉(xiāng)土中國與文化自覺/125
健康:發(fā)展不能超越的底線/130
生活方式與消費文化:一個問題、一種思路/155
性別研究的幾個“陷阱”/166
第二部分 全球化與現(xiàn)代性問題
全球化:一個新的問題與方法/195
從現(xiàn)代性到“第三條道路”/199
解讀現(xiàn)代性/228
全球化的另一面/237
全球化研究的思考與問題/242
關于“第三條道路”/252
多重現(xiàn)代性:跨文化的視角/264
第三部分 中國道路
中國發(fā)展道路的回顧:90年、60年、30年/268
“北京共識”還是“中國經驗”?/270
科學發(fā)展、中國道路與社區(qū)重建/289
小康社會建設:公共資源與公共管理/294
探索新的治理模式/297
黃平談20世紀80年代:傳承與變革/304
多元一體,和而不同:沿著費老的足跡/312
“中國道路”的學術意義/328
第四部分 余論
全球化時代社會科學遇到的挑戰(zhàn)/330
民族的和世界的——簡談國際社會科學發(fā)展的幾個問題/343
從規(guī)范化到本土化:張力與平衡/350
作為一門學科的社會學/354
知識分子:在漂泊中尋求歸宿/357
太廟:世紀末的輝煌?/371
教化的困惑/380
中國科技史方面的泰斗是李約瑟教授,寫了好多有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書。他本來是學化學的,自己后來在治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實中國遠比歐洲更早就有了很發(fā)達的技術。為什么后來近代時期的科技史沒有看到中國的貢獻?本來,我們也是按著自然歷史發(fā)展進程的脈絡走的,走著走著就走到了晚清。即使到了晚清遇到洋槍洋炮,按照張之洞提出來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技術層面和物質層面應該是可以學西方的。過去四書五經,解決人際關系、解決倫理和孝等問題,比起西方那套東西,在此之前我們沒有從來遇到過,是千年未見的新東西。比如說和周邊很多地方打交道,在文化上、在社會進步意義上,還是我們的文化更進步、更發(fā)達、更先進。但是西方這次入侵,導致中國遭遇西方的強烈碰撞。**代那個時候就有這種強烈碰撞了,因此就有了技術救國的口號。很多早期到清華大學來上學的也是想通過學技術來救國。與它相關的是,學技術去哪兒學?因此就有了教育救國論。
馬克思所說的這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到了晚清的中國面臨著問題:因為它對外面臨著西方列強的挑戰(zhàn),對內面臨著晚清政府的無能,其中包括腐敗,也包括技術層面的無能,只知道四書五經,書法繪畫也很厲害,但是國家治理層面沒有能力應對新局面和新挑戰(zhàn)。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上層建筑阻礙了晚清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到了那時,技術救國也已經行不通了,當時持技術救國思想的不只是張之洞提出了體用問題,嚴復*初到英國也是學造船的,他是**個介紹歐洲的社會科學著作到中國的。不只是他們要走技術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魯迅、郭沫若也是去日本學醫(yī)的,都是希望能夠通過科學、技術、教育來救國。
為什么行不通?晚清時期的上層建筑嚴重阻礙經濟的發(fā)展,完全不相適應,成為阻礙經濟發(fā)展的東西。社會革命到來,不是馬克思說的生產力發(fā)展使生產關系成為桎梏,而是生產力被阻礙到再也不能發(fā)展的時候,社會革命的時代才會到來。這個時候已經不能按照馬克思設想的正常路子(“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先發(fā)展經濟,再改變政治。晚清時候的政治制度和上層建筑嚴重阻礙生產力和經濟的發(fā)展,阻礙得它們不能發(fā)展,政治上和思想上也已經無力應對內外的嚴峻挑戰(zhàn)。所以,近代中國的邏輯,是人民不得不革命,不得不先從政治上甚至軍事上解決問題,再回過頭來搞生產和建設,再回頭來發(fā)展生產力!
這個過程,是與馬克思恩格斯講的那個每一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思想的基礎,一方面根本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從先后順序上說,我們晚清時候已經不能按照自然歷史過程的順序來,不可能先發(fā)展生產力,先發(fā)展經濟,先有了物質進步做基礎,再來進行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這個路子已經走不通了。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