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山西王家大院王氏家風故事,從服務當前優(yōu)良黨風、政風、社風、家風建設的初心出發(fā),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指導思想,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及王氏優(yōu)良家風建設和傳承的歷史,通過眾多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階層的王氏先賢“勤勞、儉樸、孝悌、清廉、愛國、敬業(yè)、誠信、樂善、重修身、嚴教子”等鮮活事跡,全方位展示了王氏家族
本書認為孟子對“性善”的言說,其過程就是一個有典范意義的道德自身澄明的歷史“事件”集。他指出孟子不僅始終以本真的、主體間性的和無限豐富的生活世界,而且以敘事的和話語競爭的方式去同歷史事實互動,道德和倫理由此得以自身出場和自我澄明。同時,作者認為孟子自然實在論的真理,是超越了傳統(tǒng)認識論、符合論的真,而與價值論的“善”相結
本書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在編寫過程中,力求做到四個盡可能:盡可能地借鑒已有中西方經濟倫理學的研究成果;盡可能是挖掘我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中的先進思想;盡可能地避免當前各學科專業(yè)之間的專業(yè)知識差異;盡可能地吸收當今社會耳熟能詳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本教材借鑒了國內外優(yōu)秀的經濟學、倫理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
本書共5個部分,內容以烏金精神導讀為切入點,通過對礪苦奮斗、謹信為人、惟精惟一、弘毅寬厚等校訓文化內涵的探索,構建出立足校園文化傳統(tǒng)與職業(yè)素養(yǎng)需求的“知行漸融”實踐育人框架。通過在每個教學單元設置讀-議-寫-做-評5個教學版塊,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與以
本書選譯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奠基人格奧爾格·盧卡奇,布達佩斯學派代表人物阿格妮絲·赫勒,實踐派理論家米哈伊洛·馬爾科維奇、米蘭·坎格爾加和斯維多扎爾·斯托揚諾維奇,波蘭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萊澤克·科拉科夫斯基和齊格蒙特·鮑曼,捷克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卡萊爾·科西克等理論家的代表性文章30余篇。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尼采與《帕西法爾》;維拉,或者個性倫理學是可能的嗎;關于道德審美的信件:論美的和崇高的人物,論幸福和愛。所有這些內容都是在講述召喚或訴求的故事。赫勒通過對話和書信等形式,讓她所設置的角色講出他們自己的思想,從而引導現代世界中的想要追求好的生活或成為好人的男男女女對道德、責任等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關鍵的
本書主要從解釋的方面試圖回答什么構成了道德。也就是從理論理性的立場試圖回答“好人存在--他們何以可能?”赫勒認為,雖然道德進步是在現代道德結構中開啟的,是我們應當把握的一個明顯的可能性,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是這個世界的居民,我們是道德規(guī)范、道德話語和道德義務的承載者和載體,因而我們是道德哲學的主角。沒有我們的踐行,道
本書與其他兩部著作共同指向道德理論中的基本問題:好人存在,但他們何以可能?本書直面了以發(fā)達資本主義為背景的文化衰退時代中的道德失范現象,并從現實生活中的好人原型出發(fā),自覺地站在后現代的視角闡述他們何以存在,從而賦予道德哲學以全新的內容和意義,也賦予了本書以重要的學術地位和理論內涵。
新時代的倫理道德之思:《道德與文明》論文集萃
最近幾十年,西方哲學界掀起殘疾研究熱。相關學者從社會建構論、后結構主義、現象學、新唯物主義和后人本主義等立場對殘疾問題作了多維度解讀,反思和批判了關于它的舊有觀念,修正了一些習以為常的理論預設。其中的主要觀點是,殘疾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個人的醫(yī)學或生物學問題,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某種異常、偏差和缺陷,它實際上具有社會構成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