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瞄準國際關系學與國際法學的學科前沿,積極開展國內外同行學術交流,推動國內外國際關系與國際法跨學科研究的進步,其多方位、多角度地對國際關系與國際法進行了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反映并評價了國際法經驗分析的新浪潮,提出了跨學科合作潛力。
在戈爾巴喬夫看來,被公正地認為是一個具有重大國際后果的事件的改革,其目的在于重新塑造蘇聯(lián)國內的社會政治生態(tài)以使之符合社會主義民主價值。同時,在重新構建與西方國家的新關系中,改善蘇維埃的國家形象以更好地肩負起超級大國的國際責任。簡言之,改革極為關鍵的目的和意義在于,它將通過自身的成功實踐為從十月革命后在蘇聯(lián)與西方之間產生
中國的崛起,使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受到挑戰(zhàn),全球力量平衡正在發(fā)生轉變。這對國際秩序的未來意味著什么?中國會引領全球嗎?人類是走向一個沖突頻繁的世界,還是一個西方主導地位終結、人類更加和平的世界? 世界多極化走到今天,新勢力已全面崛起,其中的核心是中國復興。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輝煌成就對全球秩序產生了廣泛和系統(tǒng)影響,中國方
本書通過大量歷史細節(jié)的聚集和還原客觀演繹中國對非援助的歷史全景,根據歷史編年所獲得的資料,追尋中國對非援助的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脈絡,根據不同時期的援助特征將六十年的歷史分為七個階段,總結各階段援助政策演繹的歷史邏輯,深掘對非援助中所蘊含的中國外交理念,探索中國對非援助理念在實踐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本書敘述自1814年維也納會議至1921年華盛頓會議的百年之間,西洋國家在外交、政治政策方面的演變。共分為正統(tǒng)主義時期、民族主義時期、帝國主義時期和國際主義時期4編28章。為研究近代國際關系以及西洋歷史提供了詳盡的資料。
智庫可為一國外交政策提供其所需的政策建議或者解釋,美國歷史上很多總統(tǒng)都曾就其政策建議和意識形態(tài)的一致性向智庫咨詢,總統(tǒng)會雇用來自智庫的專家擔任其政府高級職位,決策者尋求來自智庫和學者的建議也會造成美國政治體制的分權和碎片。本書結合美國20世紀的外交政策探討了智庫在其中的作用。
本書立足于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利用美國政府的解密文件,以1955-1963年美國對老撾政策及其變化為主線進行考察,運用冷戰(zhàn)史新研究“本土革命與外部因素”新的研究范式開展研究。第一,根據檔案文獻,厘清1955-1963年美國對老撾政策的緣起與變化的具體過程,揭示其中的本質特征。第二,通過比較研究,詳細披露美國和蘇聯(lián)在解決
《國際關系學入門(第二版)》以問答題的形式闡述國際關系學的基本概念、核心問題、研究方法和基本走向。 本書設有“拓展閱讀”欄目,主要從理論視角、活學活用和關注現(xiàn)實三個方面來深化讀者對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本書語言簡潔精煉、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可以使初學者輕松步入國際關系學的殿堂。
《公民防范恐怖襲擊手冊(2014版)》系根據公安部反恐局2008年印制的公益圖書《公民防范恐怖襲擊手冊》改編而成,書中對恐怖襲擊進行了分類,提出了39個怎么辦,對公民面對可能發(fā)生的恐怖襲擊活動時,采取正確措施規(guī)避危險,掌握緊急情況下自救和互救知識,將危險程度降到最低具有指導意義。
由于中國的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外部世界對中國愈來愈感興趣。西方國家的一些人們對中國的發(fā)展成就感到震驚,但是對其原因又感到迷惑不解,同時對中國的未來往往有一些質疑,該如何同他們交流?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年來以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雙重身份到國外介紹中國情況、給外國政要及智庫講課、參加國際會議、會見外國精英、在中外記者吹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