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中論五百偈簡釋》《肇論釋義》兩種著作組成,前者為印度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論典之一,是大乘空宗的主要理論來源。后者為中國佛教祖師闡釋空宗思想的重要成果,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極大影響力。經過王永元居士的深入釋讀,讀者能夠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大乘空宗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修學法門。
本書由四種著作構成,前三種是對天臺宗祖師重要著作的現代詮釋,對今天的讀者理解天臺宗教觀雙美的獨特性具有指引意義。后一種是王永元對天臺宗判教思想的領悟與闡發(fā),曾在教內流通,在當代讀者中有比較強烈的反響。
本書是對大乘佛教重要經典《楞伽經》的現代詮釋,科判明晰,解釋簡明扼要,能夠帶領讀者領略該經的核心義理和主旨大義。
本書收錄佛教界知名專家學者和法師的文章十幾篇。出發(fā)點是由于現實佛法真實義趣、解脫進路常被遮蔽、淆亂,常被歪解、淺化,外道、邪法滋章,異人、邪師橫行。編者欲正本清源、匡正解蔽,呈現佛教本原,促進重視實修,推動佛法有效因應時代、適應時代、引領時代,故辦此輯刊,以正視聽,引導個體務識本來面目,發(fā)揚正信正行正道正能量,促進人個
黃念祖(1913-1992),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生前曾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北京居士林林長,中國佛學院常聘教授等職務。在凈土宗上面卓有研究,趙樸初、梁漱溟曾為其著作題詞推薦。本書收錄了其《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白話解》《心聲錄》等所有著述以及部分墨寶。
《林子九序心法選編》中的七篇經典著作均選自《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并以這個版本為底本進行點校,校正了一些標點符號和個別刊誤的錯別字、衍字。并對這些篇目進行了注釋和白話翻譯。全書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自然段對照翻譯,有些自然段篇幅長,就分為若干層次,標上序號(1)(2)(3)層層
本書為我社出版《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核心文義篇章的集合本。并以這個版本為底本進行點校,校正了一些標點符號和個別刊誤的錯別字、衍字。本書為歷史資料類內容,是保存民間宗教重要史料的較有意義的工作。
本書研究的是17世紀前后西洋傳教士尋求中國朝廷寬容天主教的歷史,并提出“求容”策略這一說法。全書首先追溯西洋傳教士來華傳教的歷史,從傳教策略角度分析宮廷耶穌會士這一群體形成的過程,以及不同時期尋求朝廷容教的手段和途徑。然后分析傳教士在宮廷和傳教團這兩個場域的角色和地位。接著從皇帝官員對西洋傳教士和天主教的寬容程度,來呈
章加若白多吉傳
本書由上、下兩篇組成。上篇《五斗米:陶淵明與道教之關系》,從多種視角證明了陶淵明的宗教信仰為天師道。下篇《白蓮社:陶淵明與廬山佛教之關系》,全面系統(tǒng)地考察了陶淵明與廬山佛教之復雜關系,指出陶淵明在宗教信仰、文化觀念上對佛教是堅決拒斥的,但在文學形式、詩歌藝術方面又充分吸納了廬山佛教文學的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