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備案書目中)玄奘以來,唯識宗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最為重要的宗派之一。興衰史從觀念與現(xiàn)實兩個層面,對唐代唯識宗的興衰問題進行一個全新視角的梳理。對唯識宗判教論—佛性說—真如與種子說的觀念系統(tǒng)進行闡釋,并對唯識宗自身人員構(gòu)架、與唐代政治和社會的互動等現(xiàn)實問題進行探析。
本書以影印出版形式,向廣大讀者介紹在蒙古國收藏的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蒙古文傳記。主要介紹其生平、主要社會活動、所建寺廟、在宗教界享有的崇高地位,以及與清朝皇帝來往信件、文書等,由9種獨立傳記組成,共計200余件文件。同時,書中記述了很多歷史上的蒙古文地名、人名和宗教名詞,對內(nèi)蒙古地名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藏傳佛教經(jīng)典文獻匯編(1-40卷)
俱舍論又稱聰明論。詮釋了佛陀*轉(zhuǎn)法輪的經(jīng)論教義,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zhì)、類別,詳細闡明流轉(zhuǎn)與還滅的因果法則,真實開顯四諦真理,為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指明一條修行途徑,也可以為深入三藏打下堅實基礎(chǔ)。本書是17世紀的蔣揚洛德旺波尊者為《俱舍論》所造之注釋。蔣揚洛德旺波尊者精通顯密教法,修證境界高深,也是研究藏傳佛教
本書原為印度優(yōu)波崛多系統(tǒng)的曇無德部所傳的戒律,主要說明僧尼五眾別解脫戒的內(nèi)容和受持的方法。在每一條戒下,各各說明制戒緣起、緣起之人、立戒經(jīng)過、立戒內(nèi)文和判決是非。每結(jié)一戒必說十句義,此制戒十句義是佛制戒的根本意趣,也是出家受戒、持戒必有的利益。此書傳入中國后,道宣律師根據(jù)本土風俗人情對其進行了“由小入大”的改革,使其適
《百喻經(jīng)》原名《癡華鬘》,意為以癡人故事來莊嚴、修飾,以事喻道!栋儆鹘(jīng)》是為新學佛道的人撰集的,佛教的主要意旨大都含納于其中,諸如空、無我、泥洹、緣起、無常、中道、禁戒、布施、反苦行、反恣情極意之類。
《大日經(jīng)》是胎藏界密法的集大成者之作,其內(nèi)容兼收中觀、瑜伽二派的思想,又較多地敘述了當時及此前印度其他各宗教和哲學流派的觀點,其重要地位和價值不言而喻。
本書作者自設賓主,以問者和牟子各為一方,采用對話問答的形式展開論說,在一問一答之間闡述了佛教的義理,問者提出的問題代表了當時一般人對佛教的困惑,牟子的答辯則代表了信徒對佛教的理解。
1859年,羅馬。一個貴族出身的修女求救,聲稱有人要毒死她,但她逃脫了。然而這并不是一個中年婦女的妄想癥發(fā)作,隨著官司的開展,羅馬宗教裁判所發(fā)現(xiàn)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丑聞和罪行一層套著另一層,擅權(quán)、瀆神、奸淫、謀殺……令人瞠目結(jié)舌。事件的結(jié)局也并非如想象中正義得到伸張、罪行得到嚴懲那樣判然兩分,案件當事人Zui終的結(jié)局
《極簡藏傳佛教史》根據(jù)王輔仁先生的授課講稿整理而成,先生以簡明通俗的語言勾勒了藏傳佛教歷史發(fā)展的清晰輪廓,并對藏傳佛教的教理、教義、師承源流以及學程、儀軌等也作了簡要的介紹,是讀者了解藏傳佛教文化的一把入門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