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分析和論述了1914~1929年英國對歐洲大陸和平外交戰(zhàn)略的成因、演進和影響,集中論述了英國面向歐洲大陸的“歐洲均勢”戰(zhàn)略同法國追求歐洲大陸霸權政策的矛盾與互動。具體表現為,英國的“扶德抑法”政策與法國的壓制德國政策產生了尖銳的矛盾,經過外交上的折沖樽俎,英國迫使法國一步步做出妥協,各相關大國在歐洲大陸安全問題
本書主要選編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政府廠企內遷的相關檔案文獻,主要包括內遷方案的籌劃、廠企遷移情況、對內遷廠企的扶持、內遷廠企對抗戰(zhàn)的貢獻等方面的內容,再現了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對廠企政策的調整與變化,肯定了內遷廠企對抗戰(zhàn)的貢獻。
本書旨在探討貫穿于20世紀的國際關系變遷史。書中每章前均有導讀,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較宏觀的歷史視域,隨后對國際關系中的關鍵時刻和重大事件進行深入分析,著重梳理歷史進程背后的關鍵性因素,及這些因素是如何被改變或者得以存續(xù)下來的。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本書對人類歷史上古典的、戰(zhàn)爭與革命時代的、和平與發(fā)展時代的安全戰(zhàn)略思維,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國際安全戰(zhàn)略思維創(chuàng)新的演進加以梳理、研析。研讀國際安全戰(zhàn)略思維的歷史,領悟古往今來戰(zhàn)略思維的沖突與交融,傳承與創(chuàng)新,無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以寬廣的眼界洞悉國際安全風云大勢!熬刻烊酥H,通古今之變”,
如何洞悉國際風云變幻?不僅得知其然,更得知其所以然,須得了解國際行為體行動背后深層的思維。終日而思,不如須臾而學。本書精選了古今中外75名圣哲先賢、名家大師、領袖人物的103篇安全戰(zhàn)略思維經典,大致根據歷史的線索編列,篇前對作者和作品的歷史背景、理論淵源、思想傳承、影響與局限略作提示。閱讀本書,無異于享用一場戰(zhàn)略思想的
美國既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國家,也是利益集團政治最活躍的國家。移民及其后裔形成對美國的政治認同后,長期保持著對故土的文化認同,并基于特殊的情感和利益,積極影響美國外交。以“9·11”事件為界,族群在冷戰(zhàn)后的活躍程度由升到降,在奧巴馬政府時期又表現出新特點。族群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美國外交的方向和進程,同時美國政府也經常利用族
冷戰(zhàn)后一大批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是當代國際政治中的一個重大歷史現象,國際體系演進在這一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體系在三大領域實現了重大演進,即國際政治結構的多極化、國際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和國際技術結構的多樣化。冷戰(zhàn)后,國際政治結構的多極化促進了世界和平的穩(wěn)定性,為新興和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安全基礎;國際經濟結構演
《戰(zhàn)略環(huán)境與國家方略》的主題涉及中國在當今世界上所處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價值追求、身份建構和外交調整等較為廣泛的國際戰(zhàn)略議題,涵蓋理論研究、政策分析和政策建言等方面,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法、詮釋方法等,力圖多元多維地展示當代中國對外戰(zhàn)略的現狀和未來。
劉作奎、鞠維偉、RichardQ.Turcsanyi、TerezaDeCastro編著的《中國與捷克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現狀前景問題及對策》是國內首部系統(tǒng)介紹當代中國與捷克政治、經貿、投資、人文關系的專題成果。該書是由中捷兩國的智庫學者在長期調研、交流基礎上聯手打造的,運用國際關系學、政治學、經濟學、統(tǒng)計學等學科研究方法
本書為王欽峰、余偉民主編的法國租借地廣州灣學術譯叢之一種,由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教授郭麗娜翻譯。在這些著作中,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安托萬瓦尼亞爾完成于2004年的博士論文《廣州灣租借地法國在東亞的殖民困境》尤顯重要。這篇長達數百頁的論文指明了有關該租借地法文檔案的收藏地點,其中收藏政府檔案的有法國海軍部、外交部、南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