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翮,字運青,號寬宇,祖籍四川遂寧黑柏溝(今蓬溪縣任隆鎮(zhèn)黑柏溝村大樟樹灣)。康熙九年(1670)三甲第122名進士。歷任蘇州知府、兗州知府、河東鹽運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河道總督、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雍正初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張鵬翮是清初名相,集文學家、詩人、教育家、水利專家、外交家于一身,位極人臣,
徐楚江教授是川派中藥炮制專家,平生對中醫(yī)中藥有深刻的理解,并充分結合用于臨床,本書是對他中醫(yī)、中藥的經(jīng)驗總結。本書分別從生平介紹、學術思想、藥學經(jīng)驗、醫(yī)藥結合、學術傳承、代表論著等方面,對徐楚江近70年中醫(yī)、中藥方面學術成果做全面系統(tǒng)總結,對中藥生產(chǎn)實踐、中醫(yī)臨床應用以及對徐楚江學術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均有重要意義。
本書詳細闡述了張居正的生平和業(yè)績,著重闡述他在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下登上歷史舞臺主持改革,使明代社會局勢由亂變治的歷史過程。對張居正在改革中所要面對的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作者分別立檔,上有皇帝、太后,旁及宦閹權豎、外戚、各派言官,特別是與居正曾共事的歷屆內閣大學士、重要文臣僚佐都有敘及,涉及人物之多,探求研究之細,皆為同
本書分為家鄉(xiāng)足跡、厚土蘊育、桑梓情緣、文學巨擘幾部分。具體內容包括:出生苦難、啟蒙立志、歸根夙愿、考證家鄉(xiāng)、守護古建等。
本書內容包括:何炳林、陳茹玉:院士雙星愛國情深;戴樹桂:一樹桂香滿人間;谷書堂:垂老燈窗墨尚磨;楊敬年:百歲經(jīng)濟學家的“慢人生”;申泮文:愛國是心靈深處的“化學反應”;劉澤華:名家故去,“南開學派”長存;倪慶餼:獨辟“譯”徑樂以忘憂;王宏印:文海漫游播種真知羅宗強:文學的美思想的光;高爾森:他以法學研究服務于改革開放等
本書主要是通過楊叔子院士的領導、同事、朋友、學生、家人和媒體朋友的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書寫的紀念文章,通過豐富的資料和鮮活的圖片,再現(xiàn)了楊叔子院士的成長、成人、成大家、成大先生的過程,呈現(xiàn)了楊院士一生詩禮傳家、科研報國和教書育人的精彩瞬間、典型成果和重要貢獻,凸顯了楊院士身上具有濃厚愛國情懷和個人氣質的科學家精神和教育家思想
本書系統(tǒng)介紹了何天佐的生平,總結了他的代表論著、臨床經(jīng)驗、外治特色,凝練了其學術思想及其形成過程,介紹了其現(xiàn)在的學術傳承人。
本書主要收錄2023年4月在有關報刊、網(wǎng)站及微信公眾號等媒體發(fā)布《〈陳橋驛書信選〉征集啟事》后所收集到的陳橋驛先生相關書信,也包括此前由陳橋驛先生家屬所收集到的若干書信。鑒于陳橋驛先生作為學者的第一身份,本書側重于收錄具有學術價值且可以公開的陳橋驛先生相關書信,內容涵蓋歷史地理研究、《水經(jīng)注》研究、《徐霞客游記》研究、
這套書共三冊,含150余精美手繪文物圖、歷史場景圖,分別從識人觀物解惑三個方面,以嚴謹?shù)恼Z言、生動的圖示,帶領小讀者進入真正的考古學世界,去探究古人所思、古物之美。與碎片化的傳播方式不同,作者希望引導孩子們學習考古學家的思考方式,將考古發(fā)現(xiàn)與史學資料相結合,通過抽絲剝繭式地探尋與分析,揭開歷史真相。而這,正是考古學的魅
本書以北宋史學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馬光的成長軌跡、人生經(jīng)歷、社會活動為核心,講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這五個朝代的歷史變遷,以及與其休戚相關的北宋政壇上如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包拯、蘇軾兄弟等名臣的互動、恩怨與糾葛。司馬光究竟是誰?是宋人眼中恤民愛民的司馬丞相,還是當代人悉知的頑固的守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