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歷史在目前的學科結構中,前者被置于哲學一級學科之下,而史學一級學科下沒有宗教史的分類。但在實際研究中,兩者的交集是顯然的。上海大學歷史系和上海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多年來致力于宗教與歷史的研究。在當今學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與歷史》編者希望借助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推動宗教與歷史的研究。
《宗教社會學(第五輯)》的中心論題是“宗教組織的社會學研究”,共分為以下專題:佛教與基督教組織;宗教研究;中國宗教的社會學研究;經典鉤沉;學科前沿;學科綜述等!蹲诮躺鐣䦟W(第五輯)》圍繞當代基督教與儒教、宗教研究、本土宗教組織研究、基督教組織的現實與歷史、宗教領袖的培養(yǎng)及研究,對當前宗教的組織形態(tài)及其演變等問題進行探
作為斷代史的著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美學史》以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及其美學思想因素為研究對象,以佛教中國化、本土化及其審美與文學藝術意識理念的深巨影響為研究重點,凸顯了這一歷史時期中國佛教美學的民族人文特性和中國化、本土化程度的時代發(fā)展軌跡?|述了漢魏兩晉南北朝的佛教美學發(fā)展歷程,從中國文化形態(tài)、智慧和印度佛教傳入等前
本書選譯自佛經寓言集《百喻經》。原作中的寓言包含了講故事和講佛法兩部分,本書只選取了故事,譯為白話文,引導讀者從故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且不影響讀者對寓言趣味的欣賞。
本書是對當代中國口承神話的傳承與講述現狀進行實地考察的結果。依據來自田野調查的資料,集中探討了以往研究中很少關注的問題,生動展示了古老的神話如何在當下語境中被傳承和建構,并揭示了神話與中國社會、政治、歷史之間的互動關系。本書對中國神話的民族志研究有新的探索和貢獻,對神話學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有深入思考。
《任繼愈談魏晉南北朝的佛教經學》是任繼愈先生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經學的一篇專著,原為《中國哲學發(fā)展史(魏晉南北朝卷)》中關于魏晉南北朝佛教經學的部分。此次出版,是該著初次以單行本形式面世。
《任繼愈談漢唐佛教思想》(全二冊)是任繼愈先生的佛學研究代表作,內容包含《佛教與中國思想文化》《中國佛教的特點》《漢唐時期佛教哲學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天臺宗哲學思想略論》《法相宗哲學思想略論》等。
本書是對一百年來神話學歷史的回顧,展示了中國神話學所走過的道路和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共選錄了19032000年間99位中國學者撰寫并在國內外發(fā)表的中國神話學研究文論115篇。其中有部分文章,除原發(fā)外,很少結集,在國內很難尋到。本書適合文史哲愛好者、文化創(chuàng)意工作者閱讀,也給文學和神話學專業(yè)研究者提供了經典的參考文獻。
選編的是論述道家與道教在神仙理念、神明譜系的文章。如果說道醫(yī)養(yǎng)生體現了道家與道教關注生命的基本精神,那么神仙信仰則意味著道家與道教樹立起生命理想目標和延年益壽的榜樣。本項目選編的論文既有對神仙信仰的一般性探討,也有對具體的神仙典型之由來、社會影響的探討。
吃選編的是論述道家與道教發(fā)展歷史的文章。要領悟中國文化精神,必須了解中國歷史;要真正了解中國歷史,必須考察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道家與道教的發(fā)生、發(fā)展根由、狀態(tài),認識道家與道教在中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本輯根據收集到的大量論文,分為兩個部分,前者探討的是道家歷史;后者探討的是道教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