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題是中國的“自然”思想,繼續(xù)老子學集刊第二輯,對中國哲學尤其是道家的“自然”思想進行探討,共收錄21篇文章。內(nèi)容涉及“自然”思想通論、早期的“自然”、從中古到近代的“自然”、老學傳播和研究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具體闡述老莊、黃老道家、《老子指歸》、郭象等的“自然”觀念。并進一步探討《老子》的全球化和新老學的成立等問題。
本書著重從儒學作為一種形上義理體系與社會信仰系統(tǒng)之關系入手,來揭示教化儒學的思想和文化內(nèi)涵。認為儒學作為一種形上學,與中國古代社會的信仰系統(tǒng)具有一種“同途而殊歸”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性,這使它能夠既保持自身作為一種哲學義理體系的獨立性特質,同時又能夠切合、轉化、升華和引領社會和民眾精神生活,具有不同于一般宗教的普泛的教化意義。在
本書由《易象通說》《象傳通義》《周易的啟示》《周易臆說》《周易美學淺探》五個部分構成,文中提出了“卦象思維”的概念,這種“卦象思維”正是“觀象玩辭”的思維過程,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完美融合的過程!兑紫笸ㄕf》按通行本《周易》卦序分別對六十四卦卦爻象進行闡釋,旁征博引,時出新意!断髠魍x》是對《象傳》的闡發(fā),教人觀象得
《童溪易傳》的心性之說是與天道貫通的,人之所以能夠解讀、建構關于天道的認知,是因為人具有充足的心性資源。王宗傳通過對人的本體之心的肯定,建立人的道德生命的優(yōu)選價值根基,與孟子的思想結合,將道德倫理上推至天地之理,道德之心進而上升為創(chuàng)化萬物的本源頭。王宗傳的“吾心即《易》,《易》即吾心”,通過道德主體的工夫修養(yǎng),將道德本
虞翻,字仲翔,漢末有名經(jīng)學家,集兩漢象數(shù)易學之大成,影響后世廣泛而深遠。撰有《周易注》,后逐漸亡佚。清儒孫堂博采唐李鼎柞《周易集解》、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及其他典籍,裒輯考辨成虞翻《周易注》十卷、《附錄》一卷,是虞翻《周易注》裒輯考辨集大成之作,為研究虞氏易學的重要文獻。在經(jīng)學的語境下,虞翻重新詮釋了《易》,指出《易》為
本書介紹了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鬃樱ü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戰(zhàn)國中期,正當中國歷史大一統(tǒng)格局定局前夜,群雄逐鹿,百家爭鳴,時人心中謎團百結:血流漂杵、白骨盈野的戰(zhàn)爭何時終了?歷史將走向何處?人性和文化將有何種變遷?本書忠實再現(xiàn)了七十二位王侯、九十四位將相的縱橫捭闔、生死榮辱,及眾多士人、刺客、隱士非同凡響的行跡,呈現(xiàn)了一部全息互動的百年戰(zhàn)國史,也展現(xiàn)了思想與歷史的微妙互動,歷史
《道德經(jīng)》為春秋時老子所作,是道家開山立派的經(jīng)典,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兜赖陆(jīng)》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更指出了處世的方略。 本書作者酷愛生命哲學,尤其對《道德經(jīng)》有著獨到的心解,把《道德經(jīng)》視為人類生命路線的導航,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柢。本書收錄錄了《道德經(jīng)》的原著實錄,作者通過對原文進行逐一解讀、說文釋義,每一
《周易》為群經(jīng)之首,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化經(jīng)典,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源頭活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易學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作為一門古老而又常新的學問,易學隨著社會發(fā)展、時代進步而不斷變化,在各個歷史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和規(guī)律。周
《莊子》內(nèi)七篇是莊子親筆所寫,其中的動物、植物、無生物,都會說話、具情感、有思想;圣人、君主、歷史名人,都被奚落調侃、無情挖苦。分開看,是小故事、大道理的文學段子;合起來,是角色豐富、高/潮迭起的哲學戲劇。由于莊子的獨特寫法,內(nèi)七篇的文字、意義都【木+及】其難懂。本書是作者四十年莊學研究的成果,在精校全譯的基礎上,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