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四川大學革命英烈叢書”之一。全書以大革命中的川大英烈為研究對象,回顧了大革命時期成都師范高等?茖W校(四川大學前身之一)涌現(xiàn)出的英模人物,尤其回顧了彭明晶同志光榮的革命生涯。本書旨在充分發(fā)掘和用好四川大學校史文化及紅色資源,弘揚川大的光榮傳統(tǒng)和紅色基因,緬懷和宣傳川大學子在民族偉大復興歷程中的突出貢獻,講好川大
地名,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也隨著人類活動而演變。因此,地名記錄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進程,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具有重要傳承價值的文化資源,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巨大的精神財富。2012年,民政部先后印發(fā)《關于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意見》和《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由
以細膩筆觸回溯了劉昌明院士的傳奇一生。劉昌明生于戰(zhàn)亂年代,輾轉求學,矢志于水文探索。在學術征程中,他于西北鐵路沿線精準構建水文計算模型,為工程筑牢根基;深度鉆研南水北調工程,科學權衡利弊,精心規(guī)劃水資源配置;全力攻克華北節(jié)水難題,創(chuàng)新理論與技術,實現(xiàn)水資源高效利用;率先倡導生態(tài)水文前沿理念,為水生態(tài)和諧發(fā)展保駕護航。本
孫承緯,爆炸力學專家。他提出的爆轟傳播和驅動的計算模型,論證激光輻照效應的聯(lián)合作用模式,為中國核武器起爆技術和綜合性能的提高以及強激光技術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倡導并開拓中國電磁發(fā)展、磁通量壓縮技術的實驗研究,領導開展對電磁驅動準等熵加載前沿領域的探索,推動了核武器物理實驗室模擬研究工作。
本書是研究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跨語際實踐的專著,共六章!熬w論”簡述《天下》的基本情況,分析雜志所處的文化場域,討論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在新的歷史情境下看待自我與他者的方式。第一章從雜志創(chuàng)始人吳經熊入手,分析他的人生選擇與文化立場。第二章討論主編溫源寧的對日言說及背后的文化心理。第三、四章研究雜志所載中國現(xiàn)代文學之譯介,
該圖錄為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藏石刻的集中展現(xiàn),圖錄采用高清攝影與拓制技術,是對曹操墓出土石刻的首次藝術呈現(xiàn),其中“武王慰項石”“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字樣的石牌是此次圖錄重點部分,這幾枚石牌為確認墓主身份提供了關鍵證據(jù)。另外,圖錄中海收錄了一些圭形石牌,多為六邊形,以漢隸書
本書是關于現(xiàn)代學者施蟄存先生最詳實的個人傳記,按年編排,每年內按時間纂輯施先生的主要經歷、與施先生有關的社會大事與人物。增訂本新增30萬余字,細化、確切、匡正、完善和豐富“初版”原有的內容、細節(jié),以及編年體例,以“引文”形式增補撰述,去偽存真,并?毕嚓P文本、史實,堅持“事錄有據(jù),錄有出處”,并強化既審慎使用“引文”,
《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是成都大學文明互鑒與“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編纂的學術文集,以“互鑒共進”“共融共贏”為原則,立足前沿、著眼實踐、注重創(chuàng)新,堅持學術性原創(chuàng)性和地域性特色,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及巴蜀文化傳承、發(fā)展與傳播。重點圍繞文明互鑒、“一帶一路”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理論建構與實踐總結,主要收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
《東方博物》內容包括考古學、文物學、歷史學、博物館學、民俗學、古人類學、古生物學等各個方面。內容豐富,邏輯嚴密,研究、揭示中國(尤其是東南地區(qū)、江浙一帶)古代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價值,從歷史、科學、藝術的角度為當今社會提供有益的借鑒,立足浙江,接軌全中國,面向世界。本書分為四冊。第一冊主題為石質文物:本輯主要收錄與石刻拓本
本書上篇“李頓調查團來華調查期間中方申訴研究”,通過分析中國向調查團的申訴內容,指出報告書在事實陳述上接受中方立場,認定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的侵略行動,且不認可偽滿洲國,同時激發(fā)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認同感,抗日救亡遂成為時代的主流。中篇“國聯(lián)調查團與中國抵制日貨問題研究(1931-1933)”,通過探究中日雙方圍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