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日本著名的中國史學者編寫的叢書《中國文明的歷史》中的第七冊,由成吉思汗的誕生開始講起,介紹了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再到蒙古帝國征服歐亞大陸的整個過程。之后主要講述了蒙古帝國向元朝的轉變、元朝的興亡,以及其經濟、社會和外交情況等,其中對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有較詳細介紹。
本書以描述了一個位于中國西南地區(qū)的資源依賴型村莊在遭遇小礦山關停后經歷的劇烈社會變遷歷程。其背景是近年來國家發(fā)展方式的轉型和國際金屬市場的持續(xù)波動。采礦改變了該村村民傳統(tǒng)的生計方式和生態(tài)觀念,進而使其消費和環(huán)保行為發(fā)生變化,最終引致社會和生態(tài)的全面轉型。本書借由將個體、企業(yè)、投資者及政府置于同一歷史進程中予以分析,冀圖
烏爾第三王朝存在的短短一百余年時間(公元前2112-前2004年),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從城邦體制嘗試向區(qū)域性帝國體制過渡的一個關鍵時期。作為古代兩河流域對外關系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關系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烏爾第三王朝的對外政策在不同時期對不同方向的國家具有一些突出的特點,其總體對外關系以巴比倫尼亞中心
根據桂林市建設國際旅游勝地和外宣工作的實際需要,將我社2012年初版,2015年再版的《桂林文物古跡覽勝》翻譯為英文版。書稿以桂林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的成果為基礎,精選散布在桂林各處知名度大,歷史、藝術價值高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100余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介紹,圖文資料翔實、文物信息承
本套叢書共2冊,分別是《成都市水文化遺產資源研究》、《成都市水文化遺產資源研究》。
本書系蘇州市吳中區(qū)的舊志整理項目。全書共收錄了包括《〔康熙〕甫里志》《〔乾隆〕甫里志》等在內的四部清代所修甫里舊志。四部志書在內容和體例上大致相似,設置有“圖考”“官署”“風俗物產”“耆碩”“進士”“孝廉”“游寓”等類目,內容涉及當時甫里的建置沿革、山川形勝、風俗物產、名勝古跡、人物傳記、逸聞軼事、藝文等諸多方面,集中
本書是以與倫明交游比較密切的101位學者為研究對象的人物傳記集。以倫明為主線,按照其讀書求學、工作生活、藏書訪書等重要經歷的交游情況對相關學者依次進行編排,分類梳理為嚴師益友、京師同窗、留京粵人、在京同事、兩廣摯友、豫遼同事、藏家良朋、坊肆書賈、高足弟子、日本友人、其他朋儕等十二個篇章。
本書探尋了古往今來優(yōu)秀的保定籍人物和部分客籍人物在燕趙大地乃至整個中國的活動軌跡,由精彩人物故事210余篇,分為神話傳說、政治軍事、教育文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醫(yī)藥農林、紅色保定、時代榜樣、冠軍搖籃、民俗非遺10個篇章。
《敦煌莫高窟》采用全手繪圖的方式,用百科體的文字進行講述。全書分為18個主題,以莫高窟、榆林窟、千佛洞中的壁畫、彩塑、洞窟為引子,介紹了敦煌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節(jié)日、樂器、農業(yè)、婚姻、習俗等,還有敦煌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不同特色和絲綢之路對敦煌發(fā)展帶來的影響。除此之外,本書還用專題的形式介紹了敦煌研究院的創(chuàng)始人、敦煌壁畫的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