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是一套將趣味故事與科普知識相結合的繪本,通過發(fā)生在小主人公小秦身上的4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向小讀者全面而完整地介紹兵馬俑的歷史,包括兵馬俑的種類、制作過程、每種兵馬俑的職責、使用的兵器、秦始皇出行使用的馬車及其背后隱藏的知識,并延伸出秦朝的生產制度、等級制度、征兵制度等知識。本書匯集國家文物局互聯(lián)網中華文明《基
本書為鄭州輕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科研成果北宋皇陵遺址包含自乾德二年(964年),即北宋王朝正式立國的第5年,直到北宋王朝正式滅亡,該地總計在此分別埋葬了當時的七個北宋王朝的皇帝和被北宋王朝追封謚號為"宣祖"的趙匡胤之父趙弘殷,故稱"七帝八陵",同時,這里共計在此祔葬有22個北宋皇朝皇后和上千座北宋時期皇室的
瓷器的海外傳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頁。16世紀以來,中國瓷器通過海上新航線遠銷歐洲,它們不僅是具有實用價值的器物,更是中國燦爛文明的載體。西方人是通過陶瓷開始認識中國、向往中國,進而與中國展開交流的,英文中瓷器和中國享有同一命名便是明證。瓷器這一文化符號,對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國瓷器在給歐洲
《新疆考古》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輯的學術集刊,共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10篇,內容涉及新疆地區(qū)奇臺縣石城子遺址、阜康市白楊河上游墓群、阜康市四工河墓地、阜康市泉水溝墓地、阜康市黃山河水庫墓地、伊犁州G218沿線(新源段)墓葬、伊犁州墩那告訴公路尼勒克段沿線、察布查爾縣阿布散特爾墓群、呼圖壁縣呼圖壁河Ⅱ號墓群
全書900余萬字,把百年來的中國考古學分為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時代考古、秦漢到宋遼金元明清時代考古、科技考古以及各個考古學專題研究四大部分,將每部分分解為50個左右的研究課題,每個研究領域按照時間順序和研究進展的脈絡來回顧,主要內容包括:對于各領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考古發(fā)現(xiàn)、重要研究成果的出版,對于相關領域研究具有創(chuàng)新
《漢畫中的生活與精神世界》是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十四五規(guī)劃形象文化史系列項目之一。全書精選兩漢時期300余幅兼具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的優(yōu)秀畫像磚,通過漢畫像磚和畫像石中保留的豐富的歷史信息,構建兩漢社會史和民間的信仰世界,涉及神話傳說、交通、戰(zhàn)爭、歷史故事、天文、狩獵、農業(yè)、信仰世界、娛樂、飲食、精神風貌等
本書是“唐家灣歷史文化叢書”之一,是唐家灣首部文物保護利用筆記。書稿將系統(tǒng)記錄、整理和研究2009-2019年唐家灣精心修復的30余座歷史古建筑全過程,公開修復過程中的勘察、設計圖紙,全面披露唐家灣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的真實記錄。在這段古建筑修復的探索道路上,傾注了專家學者及文物保護工作者們的無數心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積
本書為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預防性保護措施的研究報告。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在2020年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大量的宋代石刻文物,對我國歷史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鑒作用。本書是郭品武先生“多年磨一劍”的學術成果,主要從石刻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發(fā)展歷程與理念探討、近現(xiàn)代以來宋代石刻的保護與發(fā)展、文物常見損害的分析及
畫像磚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之光,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邃與精妙,厚重與大氣,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本書通過對河南、四川、甘肅等地區(qū)出土畫像磚及相關文物的研究展示,表現(xiàn)自秦漢至宋元以來人們在不同地域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面貌,介紹畫像磚產生的歷史背景、制作工藝、考古發(fā)現(xiàn)等知識,重點展示漢畫磚像石上豐富多彩古代生
本書是關于東錢湖南宋石刻發(fā)現(xiàn)、保護過程的口述記錄。東錢湖南宋石刻群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前后至明萬歷十二年(1584)前后建成,主要由史詔、史漸、史彌遠等史氏家族的墓道石刻遺存組成。該石刻群數量豐贍、體型高大、雕鑿精細、保存較好,填補了中國美術史、中國文化考古史中南宋時期的空白,對于研究南宋時期的墓葬制度、衣冠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