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與社會》一書的副標題為“1890-1930年間歐洲社會思想的新取向”,明確了本書思想史的研究主題和時間范圍。在這本書選擇的時間范圍,作者認為這個時代的思想特質是:一個社會觀察者首次以專斷的形式表現出自己的主觀態(tài)度——這本書的標題也由此而來。即對“意識”的認識,對人類行為中的主觀“價值”的認識。本書的主旨,如作者在
齊格蒙特·鮑曼被譽為“后現代性預言家”“流動的現代性闡釋家”“液態(tài)現代世界提出者”,是當今時代研究現代性問題的著名思想家、理論家、社會哲學家。本書主要從六大方面闡釋鮑曼現代性思想的形成淵源、變化演進、最終集成及其理論貢獻和現實啟示。第一章,主要敘述鮑曼理論的現代性題旨。從歷史淵源和理論基礎的角度,全景式概要性地介紹鮑曼
社會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社會研究方法的發(fā)展和進步貫穿于社會科學發(fā)展的全部歷史過程。當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fā)展帶來了深刻的社會影響,社會研究方法的發(fā)展也隨之迎來了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調查與方法研究室決定出版《社會研究方法評論》(SocialResearchMethodsRe
本書首先介紹圖論及機器學習的基本概念,進而對典型的機器學習算法如線性回歸、聚類算法和分類算法,以及代表性的深度神經網絡算法(如卷積神經網絡、循環(huán)神經網絡、對抗生成網絡等)進行基礎性介紹,最后從網絡基本理論(三元閉包、聚集系數等)出發(fā)介紹了強關系和弱關系的應用和聯系,從選擇和社會影響兩個角度闡述了同質化的形成原理,并且闡
本書是有關拉美地區(qū)社會思潮、文化脈絡、思想傳播等方面的原典性、經典性文本合集。共收錄從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首次翻譯成中文的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社會、文化思想的核心文獻十余篇,包括從依附理論、解放哲學、霸權理論、后殖民理論等,為讀者深描了拉美及其所處的國際體系、殖民結構、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坐標,展示拉丁美洲知識界思考的深度和廣
問卷調查是作為工商管理領域頗為普遍的一種數據收集方法,問卷設計并非管理學研究工作的終結,而是研究工作的基礎,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面對面訪談、電話訪談、在線訪談等形式向被訪者提出一系列調研問句,以收集數據,為后續(xù)調研增加數據支撐。本書分步驟講解了問卷設計從準備到完成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如何設計一個實用、簡潔
本書以中國著名的民族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吳澤霖為中心,通過描述其知識生產的個人史背景、社會學中國化的努力、西南民族研究的多樣范式、民族學博物館實踐與種族研究等,對吳澤霖的學術與人生進行全方位闡釋,以小見大,分析近代“西學”傳入中國后遭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問題,以此來呈現民國以后中國社會學和民族學研究的多樣圖景,為我們
平等、效率、公平(正義)等價值觀,是理想社會所應當具備的缺一不可的,是值得追求的。人們對于不同類型理想社會的構想和追求,往往與人們對于人性的不同判斷和假設有關。本書分別介紹了18世紀及以前的歐洲思想家對理想社會的構想和對資本主義現實的批判,19世紀英國和法國的社會思想,以及19世紀德意志和俄國的社會思想。1819世紀的
本教材為普通高等教育農業(yè)農村部“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校級規(guī)劃教材重點建設項目。社會科學定量研究需要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操作出統(tǒng)計分析結果,并合理地解釋統(tǒng)計分析結果,這是對學生最起碼的能力要求。在20多年的一線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在學習統(tǒng)計軟件操作時,一方面要翻閱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統(tǒng)計分析原理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