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甄選中國古代史和中國思想史研究專家楊向奎先生關于先秦思想的論述。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學底蘊,在確鑿詳實的史料基礎上,以簡明樸實的語言,闡釋了他關于先秦思想若干重要議題的研究。內容包括原始五行學說的產(chǎn)生根源及其演變,中國上帝觀念的產(chǎn)生過程,宗周時代的道德學說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等先秦諸子的生
本書為一本運用計算機圖形分析、人工智能等方法,對外國留學生的手寫漢字進行書寫分析的研究文集。中國的漢字對于外國留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書寫難度,筆畫的順序,書寫的錯誤等常見問題,本書作者運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對我國留學生的手寫漢字進行了分割、識別,筆畫匹配和書寫錯誤提取等操作,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了研究成果,為日后留學生
《中國訓詁學報》是中國訓詁學研究會主辦的學術刊物,刊載海內外有關訓詁、訓詁學、訓詁學者與語言學研究的學術論文,以及相關領域的學術評論、相關重要史料文獻研究等。本輯共29篇文章,分文獻語言考釋語言專題專論語言工具書研究重大課題專欄中古佛經(jīng)詞語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六個專輯,代表性文章有《<詩經(jīng)葛覃>服之無斁釋讀》《從出土文獻看
本書為面向漢語學習者的正音教材。漢語學習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一般的漢語教材編寫體系都是側重于詞匯和語法的講解,語音學習集中在漢語的初學階段,且課時量十分有限。因此,本書以添補空缺為目的,以注重結合意義訓練發(fā)音、注重口語表達、注重訓練形式多樣而有趣、注重語音訓練的日積月累為編寫特色編寫。本書附有與課本對應的練習
本書定義了多層級的最長名詞短語,系統(tǒng)地描寫了漢語最長名詞短語的結構、功能和線性特征,分析了其結構復雜性和識別難點問題,提出基于歸約的表層最長名詞短語識別方法和基于語言知識評價的系統(tǒng)集成方法,進一步使用分層識別策略和基本名詞塊提升的方法識別了內層最長名詞短語,對漢語最長名詞短語進行了系統(tǒng)性分析實踐。
本輯共有11篇論文,即《朱德熙<華語教材>的語法系統(tǒng)》《亟需整理出版的珍貴遺產(chǎn)——朱德熙<華語教材>手稿介析》《北京官話<語言自邇集>成通用類漢語教材動因探究》《“的”的語法功能與偏正結構的符號表示》《詞匯類型學視角的同素單雙音節(jié)形容詞句法語義比較——以“溫”“暖”“溫暖”為例》《美國漢語學習者詞義猜測研究》《從漢喃辭
本書全面整理和研究顏師古《漢書注》及《匡謬正俗》中注列的古今字材料,嘗試對每一組古今字的字際關系進行分析。在“古今字”這個概念的發(fā)展過程中,唐代的顏師古上承鄭眾、鄭玄,下啟段玉裁、王筠,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代表。顏氏雖然沒有系統(tǒng)闡釋過古今字理論,但在著述中滲透了他的古今字觀念。他在《漢書注》中注明古今字時,主要使用“某,古
本書分為“基礎篇”“知識篇”和“專業(yè)篇”三大篇章;A篇有四篇課文,分別為歡迎歡迎、請問這是哪兒、我喜歡運動、你打算做什么工作;知識篇有八篇課文,分別為馬鈴薯的故事、大豆的一生、農時與節(jié)氣、土壤與植物等農業(yè)基礎知識相關課文;專業(yè)篇有十二篇課文,分別為農用動力的構造和原理、拖拉機基礎知識、農用動力故障排除與拆裝、耕整地機
何為詞?何以造句?這是句法構詞理論關注的焦點,也是本書所要回應的核心問題!毒浞嬙~的理論與實踐》圍繞句法構詞的理論探討及其在漢語中的應用,溯其源流、剖其得失,條分縷析地梳理出該理論傳統(tǒng)在國內的研究現(xiàn)狀和未來走向。精選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13篇,深入探討與論元結構相關的語義問題,展現(xiàn)該理論用于漢語各種特殊結構生成機制分
什么是作格?作格格局與漢語是否有瓜葛?類型學作格與形式語法作格(非賓格)有何關聯(lián)?相關研究繁多,但終無定論。本書正是圍繞作格與漢語語法的研究主題,出于整理既有研究、以作格為工具剖析漢語語法的目的,收錄了15篇已經(jīng)在專門刊物或學術活動中發(fā)表過,觀點各異但內容相通的期刊論文。這些論文涉及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一些民族語和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