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研究》是我國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遺址考古、佛教藝術及石窟保護科技領域的第一本全國性專業(yè)出版物,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石窟石刻專業(yè)委員會和龍門石窟研究院合辦。2010年至2020年,每年發(fā)行一輯,共出版十輯;自2021年起,改為每年發(fā)行兩輯。我們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以出版研究石窟石刻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為
"《看遍中國博物館:有趣的千年文物知識》通過系統(tǒng)梳理各類文物,為讀者構建了一個包含歷史、文化和美學內涵的知識框架。全書共分為10章,系統(tǒng)講解了博物館概況,以及青銅器、玉器、瓷器、金銀器、漆器、車馬、建筑、服飾、家具等相關文物。每個章節(jié)皆從大眾普遍關注且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出發(fā),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文物知識,同時搭配寫實風格
這是一本民國人物傳記。范旭東,1883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湘陰,1945年10月4日在重慶去世。出生時取名源讓,字明;后改名為范銳,字旭東。他是中國化工實業(yè)家,中國重化學工業(yè)的奠基人,被稱作“中國民族化學工業(yè)之父”。全書講述了范旭東的四個人生階段,一是少年時代(1883年—1900年),在湖南長沙求學、生活。二是
本書圍繞“文學”展開訪談,從劉醒龍發(fā)表和獲獎的作品主題和細節(jié)安排用意入手,廣泛延伸到有關“現(xiàn)實主義精神”“文學的意義”“小說的藝術技巧與風骨”“人與社會生活”“知識分子的品格與歷史演進”等多個方面。訪談者的提問簡約深刻,而劉醒龍的回答也相當平實、大氣,富有批判的眼光與擔當?shù)木。全書語言精到、觀點深刻、情感真摯,豐富的
\"本書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圣雄”甘地于1925年所寫的自傳,附書名為“我體驗真理的故事”。盡管作為非暴力抵抗的現(xiàn)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甘地在政治上獲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崇高成就,但他也曾是一個笨拙、膽怯、懦弱的普通人。本書通過甘地坦率和謙卑的講述,展現(xiàn)了一代圣雄探索真理、自我成長的真實過程。\"
\"二戰(zhàn)初期,法軍的迅速潰敗成為一代法國人的噩夢和創(chuàng)痛。作為戰(zhàn)爭親歷者以及最終葬身于戰(zhàn)火的抵抗者,法國著名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懷著滿腔義憤”記錄下了其在前線的親身經歷,以及對于戰(zhàn)事發(fā)展的細致觀察。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勾勒出了戰(zhàn)爭中法國最高司令部的一個個人物,以及前線信息的斷裂與行動的遲滯,以史家的敏銳洞察力,深刻反思
消費是最終需求,也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品牌是信譽的凝結。一個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確立起來,就可以成為質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會放心購買和消費。”中華老字號品牌是我國工商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縮影,歷史久遠,信譽良好,經得住時局的磨礪、市場的檢驗、消費者的認可,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影響力、感召力,深
本書收錄了榮新江教授在西域史研究領域的一系列代表性文章。作者秉持“用當?shù)氐氖妨涎芯课饔虻臍v史”、“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材料研究該民族的歷史”的觀念,利用吐魯番文書、敦煌文書、石刻碑志,以及西域各地出土的如藏語、于闐語、圖木舒克語(據(jù)史德語)、粟特語、回鶻語等胡語文獻,結合傳世文獻材料,解決問題,補寫歷史,以期展現(xiàn)唐宋之際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撰,據(jù)溫州市圖書館所藏稿本影印。孫希旦(1736—1784),字紹周,號敬軒,瑞安人。歷任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分校官,國史三通館纂修官。一生博覽天文、輿地、歷算、卜筮等書,尤精三禮。后更專治《小戴禮記》,成《禮記集解》六十一卷,為清人十三經新疏的代表作。 今溫州市圖書館藏是書稿本,存三十八卷,即卷
在這部引人入勝的傳記里,南!に估说谝淮螌⑦@位杰出科學家、教育大師,一位興趣廣泛、從中世紀藝術到富營養(yǎng)化之危均有涉獵的博學者、一位令人愉悅的朋友和筆友的一生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斯拉克翻閱了哈欽森的全部檔案,多次采訪哈欽森本人和他的學生、同事和友人。她評述了哈欽森對理論生態(tài)學、湖沼學(一門研究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學科)、生物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