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君言,篆刻是門苦藝事,并戲稱為“刻苦”。余謂篆刻:古之經(jīng)典,天趣樸拙?勺R古文,又可練字、醒腦、活手。少長成宜,趣味盎然。《<百家姓>篆帖》作者與篆刻,早結(jié)不解之緣,自幼喜好,常忖奏刀;捧譜冥想,思慮欣然。今相濡相伴已三四載也;字,劫難重生,頓悟留痕于世。方拾刀而上,墜入“方寸之地”。深學始知篆刻之偉奇變幻之無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的政策,是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chuàng)制了統(tǒng)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自幼喜愛書法藝術(shù),五十年耕作不止,書法五體均涉獵,尤其潛研小篆近二十年,經(jīng)千錘百煉,已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曾多次參加國際國內(nèi)書法大賽并獲獎。先后印制10余
本書以歷代*書家為切入點,對歷代具代表性文人書法的書風進行深入剖析,全面描述了文人書法的歷史淵源、風格形成、書體沿革。全書大量引用歷代書法史上重要的書法理論著述,對魏晉、兩宋書法中的碑帖淵源進行了深入細致梳理,還對歷代書風形成的文化環(huán)境、書法著錄和刻帖、歷代書論等作了概要描述。
本書介紹了成都七中源于成都市的墨池書院和芙蓉書院,已有一百十五年的辦學歷史,一九九四年李嵐視察七中時為學校題寫了“成都七中”校名。學校系首批“全國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學!、“全國教育系統(tǒng)集體”、“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基地學!、首批“全國文明校園”,F(xiàn)有林蔭和高新兩個校區(qū),占地二百三十八畝,師五千三百人,是一所全國并具有一定國際
關(guān)聯(lián)印存按“印從書出”的治印法則,所以在長期堅持恭臨漢印、戰(zhàn)國璽印的同時,他始終堅持臨寫毛公鼎、散氏盤、大盂鼎、虢季子白盤等金文以及石鼓文、嶧山碑和清人楊沂孫、胡澍等名家字帖,從書法性的加強上提高印章的藝術(shù)性。他廣泛涉獵繪畫、文學、歷史、哲學、美學等,從中汲取營養(yǎng)。近40年來,他堅持每天至少刻一枚石章,日積月累,至今刻
《中國歷代書畫題跋注釋集成》(全四十卷)是有史以來首次以原色、原跡、近原大第一次將中國歷代書畫作品題跋進行資料的整合,是對中國歷代書畫作品題跋流傳有序、印章的鑒實、歷代的點評一個完整的可研究的記載過程,是集學術(shù)研究、藝術(shù)鑒賞、收藏研習為一體的具有較高學術(shù)水準的圖書,本圖書的出版,將在書畫學術(shù)史、書畫藝術(shù)史的發(fā)展中填補學
本書以大量敦煌文書和唐代墓志為材料基礎(chǔ),與傳世文獻互證,圍繞身份與職能、仕履與生活、教育與藝術(shù)三個主題展開,從“書藝—人—制度—社會”四維角度探析寫本最繁盛時期書手群體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態(tài)以及文字書寫的實際狀態(tài),厘清了書手的多重身份以及其職官的變遷軌跡;考補了六位書手墓志及其世系生平;從地域與空間、共時與歷時的互動方面
法書又稱法帖,是對古代名家墨跡,以及可以作為書法楷模的范本的敬稱。中華文明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碑帖,成形之書,始于三代,盛于漢魏,而后演變?nèi)f代。編者敬懷于歷代書法巨擎的尊崇,從中選取流傳有緒的墨跡名帖,以饗讀者。王鐸生于明萬歷二十年(一五九二),卒于清順冶九年(一六五二),明末清初書法家。又字覺之,號嵩樵,另號癡庵、石樵、
法書又稱法帖,是對古代名家墨跡,以及可以作為書法楷模的范本的敬稱。中華文明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碑帖,成形之書,始于三代,盛于漢魏,而后演變?nèi)f代。編者敬懷于歷代書法巨擎的尊崇,從中選取流傳有緒的墨跡名帖,以饗讀者。趙孟生于宋理宗寶祜二年(一二五四),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一三一二)。初名孟俯,字子昂,號水晶宮道人,其居處叫松
法書又稱法帖,是對古代名家墨跡,以及可以作為書法楷模的范本的敬稱。中華文明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碑帖,成形之書,始于三代,盛于漢魏,而后演變?nèi)f代。編者敬懷于歷代書法巨擎的尊崇,從中選取流傳有緒的墨跡名帖,以饗讀者。顏真卿(七○九-七八四),字清臣;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乃江左望族,至北齊五世祖顏之推入周,移居雍州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