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是血緣聚落里最高等級的公共建筑,祠堂成了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坐落在福建省晉江陳埭鎮(zhèn)丁氏肇基地岸兜村的丁氏宗祠,是陳埭丁氏族群形成、發(fā)展和興盛歷史的寫照,以福建省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姓祠堂而著稱,2006年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書稿敘述陳埭丁氏宗祠的創(chuàng)建年代、歷史沿革、建筑結構、祖先祭祀活動特點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系統(tǒng)闡述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19281949年以安陽殷墟十五次發(fā)掘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動,對中國考古學的發(fā)展歷程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考古學誕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與技術,還深入探討這些活動背后的學術理念、組織策略、政治斗爭以及與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別是對史語所在考古
本書是一本以《周官》為基礎文獻,以夏商周三代時期的國家制度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歷史學學術著作。通過剝離竄入的注文,首次完整呈現(xiàn)《周官》職文的原貌,溯清《周官》的出身、特點、歷史位置,給予《周官》客觀評價。同時,結合考古資料,對先秦時期東亞疆域國家的發(fā)展變遷及其制度規(guī)范進行了考訂,并系統(tǒng)、深入地描述了官制、賦役制度、城邑制度
《國寶里的漢字:尋龍記》是一本7兒童適讀的博物館及漢字文化通識讀物。龍是中國人的重要圖騰,古人在眾多的器物和建筑中都融入了龍的元素。本書介紹了52件精美的、帶有龍形圖案的國寶文物和古建筑,同時講述了與之相關的、52個漢字的造字邏輯、文字演變與字義闡釋。配合古文字對文物的解讀,不僅可以讓讀者領略文物的背后有文字,了解龍在
本書由20世紀上半葉兩位法國漢學家馬伯樂的遺著和白樂日的續(xù)寫而成,從社會史、宗教史、政治史、經濟史等多個維度梳理中國古代(上迄商代,下至宋末)的各項制度官制、選官制、兵制、行政體制、土地制度、財稅、貨幣、交通、商業(yè)管理等。本書不僅巧妙地結合了法國傳統(tǒng)漢學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而且針對中國歷史進行全面、宏觀地梳理,是法國漢
這是一本適合小學生讀的著名科學家勵志故事。分為名垂青史(中國古代篇)、時代巨匠(中國近現(xiàn)當代篇)、群英薈萃(外國篇)、玫瑰力量(中外女性篇)四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8個科學家,每個章節(jié)按照時間排序,全書一共32個著名科學家的故事,讓孩子感受榜樣的力量,深刻理解科學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作用。每個故事包含名人卡片,介紹科學家基
鄭建宣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金屬物理學家,我國合金相圖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曾參與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物理系創(chuàng)建和1958年廣西大學復建,曾任廣西大學副校長、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鄭志鵬為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廣西大學校長,曾帶領廣西大學進入211工程院校,負責我國首個大科學裝置北京
本書是一本深度人物傳記,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敘述了明代杰出的音樂家、樂律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朱載堉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及其在樂律學、數(shù)學、歷學、舞蹈學等科學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朱載堉在自然科學和藝術科學兩大領域皆成就卓越,堪稱文化巨人,為世界所推崇。他的成就代表著明代藝術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高峰,一人獨創(chuàng)六個世界第一,尤其
《老照片》第一五六輯包括十六篇文章,人生況味欄目,作家王淼以溫暖而堅硬的筆觸,追溯了父親從1935年出生到如今的人生經歷,述說了歷史大潮中小人物的紛繁生活。舊影鉤沉欄目有三篇文章,文史學者楊潛考證的《私人相簿里的鬼子兵》,透過云志藝術館所藏老照片,解讀一個日軍侵華期間的影像,如臨其境,還原了戰(zhàn)爭現(xiàn)場;甘險峰教授則通過一
《老照片》第一五五輯共有十七篇文章。故時風物有兩篇文章,《記憶青島中山路》用一幅幅云之藝術館藏青島老照片帶我們回到50年代至80年代的青島街區(qū)。舊事重溫有五篇文章,《盧坊村的青島知青們》從一張70年代插隊知青的老照片出發(fā),抒發(fā)那份不曾忘卻的溫暖和懷念。舊影鉤沉兩篇文章,分別聚焦黃埔三軍演習中的何遂與遠征軍小兵經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