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特爾(JoachimRitter)、格林德爾(KarlfriedGrnder)、加布里爾(GottfriedGabriel)主編的《哲學歷史辭典》(HistorischeWrterbuchderPhilosophie),凡13卷,耗時36年,是哲學概念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該辭典援引精確例證,指示文獻出處,揭示諸哲學概念
陳晏清教授1962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分配到南開大學工作,1986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1993年帶領南開哲學系將社會哲學確定為主要博士研究方向的,2003年又把社會哲學的研究集中到政治哲學方向,也是在我國最先把政治哲學作為主要博士研究方向的,2006年申報國家重點學科時,是把政治哲學作為最重要的學科研究方向,奠
作為本書論題的“馬克思的哲學觀”,指的是馬克思對于哲學本身或“哲學一般”的態(tài)度、立場和觀點,可以作為我們反思馬克思哲學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理論切入點。本書立足當代視野,全面考察了馬克思的哲學觀的思想史前提、邏輯進程、時代屬性、基本內容、關鍵特征、其與馬克思哲學的關系,以及理論回響和當代意義等問題,呈現(xiàn)出一幅關于
自20世紀以來,生命教育逐漸成為各國教育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本書研究了英、美、法、德、日、韓、新等國家及我國實施生命教育的思想淵源與社會背景、生命教育目標的厘定和內容的設計、生命教育的路徑選擇和制度安排,并審慎提出一些啟示和對策。本書既立足相關國家和地區(qū)生命教育體現(xiàn)出的民族性、階段性、全面性、獨特性,又注重對相關國家和地
本書所探討的意識自然化的新進路,是在吸取已有的各類物理主義和二元論的理論經驗下,對意識“難解問題”作出的嘗試性解釋方案。一方面,本書通過梳理總結自然主義下的物理主義路徑和二元論路徑,指出兩種傳統(tǒng)路徑在意識問題上所各自面臨的困境;另一方面,本書著重闡釋查爾默斯的“自然主義二元論”,論證分析其作為意識自然化新進路的可能性,
本書以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作為研究對象。作為18世紀的重要人物,伯克被認為是今日英美保守主義的共同鼻祖!蛾P于我們崇高與美觀念之根源的哲學探討》和《法國革命論》是其在國內最令人耳熟能詳的作品。伯克反對近代社會契約論下的國家構建方式,強調傳統(tǒng)和習俗對于國家的重要性。他認為國家是不斷歷史傳遞的集體智慧的結
本書分為上下篇,以專題的方式,從闡釋意識上“本體”的來源、心靈與肉體的關系、知識的起源與結構、感覺和思想的博弈等構成上篇-存在與知識,以文明的“源”與“流”的追溯,到道德約束的“律己”和“律他”、民本思想的時代化等組成下篇-歷史與價值。通過敘事、用典、借景、狀物、暗喻、引申、闡釋等手法把廣闊生活的抽象意念轉化為理性感悟
《感覺的共同體》以藝術和再現(xiàn)的危機作為考察的引子,進而描繪了法國理論在當代的變遷,從而引入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最著名的四位當代法國左翼美學家、哲學家的思想,他們分別是阿蘭·巴迪歐、雅克·朗西埃、讓-呂克·南希和保羅·維利里奧。通過對他們四人的審美政治理論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二十一世紀的法國理論正在后結構主義的理論立場上做
《哲學·藝術·科學:時代精神與具象表達》為時代精神與具象表達首屆先鋒論壇(2021)的學術成果。時代精神緊密聯(lián)系于視覺之見、文學之趣、體驗之興、物質之感,貫穿于各個領域下的具象化表達,通過文字、圖像、影像、工藝、雕塑、建筑等媒介,形成本時代特有的話語體系。本次論壇匯聚了來自全國范圍內多位頂尖
本書圍繞唯物史觀及其社會形態(tài)理論與大的歷史時代觀,勾勒出相對完整的邏輯體系,揭示了唯物史觀的當代價值,最后落腳在鑄就中華思想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學派上。全書共分六編,各編內容基本上按寫作或發(fā)表時間排序,反映了理論創(chuàng)新循序漸進、與時俱進的品質。開篇緒論強調堅守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性;全書主體結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