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屬文藝心理學。它探索性地用近、現代心理學方法,將文學的創(chuàng)作、接受及批評諸環(huán)節(jié)置于人類審美—文化心理水平,而邏輯地整合成既呈詩意性綿延、又不無分析哲學精微的心理美學專著。 本書誕生于1980年代文論新潮,不曾傳染那時節(jié)所流行的生硬的“新名詞爆炸”,也是其特點。若問中國文藝心理學在新時期的學科重建究竟走了多遠,此書或
清華園,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人文學術的圣地,曾幾何時,它荒蕪了。故當本書依次函謁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胡適、吳晗、聞一多、馮友蘭、王瑤等有涉清華背景的三代巨子,這無異于“盜墓暨招魂”——即在發(fā)掘百年先哲埋于其間的睿智、傲骨、苦淚、悔悟的同時,又向21世紀中國學界疾呼“魂兮歸來”,魂即“學統(tǒng)”。 本書由上海文化
歷來論中國的詩詞文,都標舉唐宋以前的作品,唐詩、宋詞自不必說。即文,也多以先秦、兩漢及唐宋的作品為上。這種傾向自有其內在合理性,但是不能據此來排斥元明清的詩詞文。事實上,中國的詩詞文在元明清盡管沒再出現象唐、宋及先秦兩漢那樣的大繁榮、大發(fā)展的高峰期,但確實還在延續(xù)和發(fā)展,并不時有作家和有影響的流派出現,留下了數量極為可
本書文字清新,感情豐沛,表達細膩,聯想豐富,反映了作者的深沉文化內涵。如旅游紀事,既有散文留影,又有詩詞抒情,不同體裁也有不同的表達。傅震的文稿,一是讀書詠史,其中尤見寄托情懷,甚而有崢嶸之心;另一類是旅途見聞。但兩方面均在追求濃厚的文化底蘊。其讀書談禪,論詩品畫,都與文化分不開,對于文史、宗教、藝術、時事都有廣泛的涉
中華文化行至宋代,呈現出恢弘而深邃的風貌,儒釋道三家經過長期的相互影響和吸收,逐漸融合出新的文化成果,展現出了新的精神氣質,有以儒學為主融合三教的“理學”,有以道教為主融合三教的全真道。這時的文學成果也受三教融合的影響,展現出獨特的風貌.本書選擇了范仲淹、
本書是羅安憲教授主編的“中華傳統(tǒng)經典誦讀文本”的漢代部分。本書由司馬遷的《史·管晏列傳》、《史記·屈原列傳》、《史·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陸賈的《道基》、《慎微》,賈誼的《過秦論》,董仲舒的《王道》、《仁義法》,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班固的《西都賦》和《東都賦》組成,所選文章基本代表了漢代文章的很高水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注》與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綱要》相配合,在北大中文系馮中蕓教授審定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基礎上,調整了篇目并重新作了注釋,全書分為三冊:上冊“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部分”,中冊“隋唐五代、宋遼金部分”、下冊“元、明、清及近代部分”。該書與古代文學史課程每學期教學內容的安排大體一致,適于教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作品記述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自己的性格志趣,抒發(fā)了對昔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具有濃郁的抒情氣息,是中國現代散文的典范。
孫曉玲、李屏錦主編的《孫犁名言錄》中語錄約近七百條,凡政治、歷史、法律、文學藝術、讀書治學、青春理想、文革批判、文壇文事、歷史文化、幽默與諷刺等,多個方面,涉及社會現實,文壇現狀,人生世相,流俗百態(tài),他都有集中的透視與揭橥,毫不掩飾地攻伐與評說,浩浩文壇似乎只有他,在孤獨地戰(zhàn)斗。是幸耶,亦不幸歟?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一部回憶散文集。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從多個方面講述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其中,《阿長與<山海經>》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生動地描寫出作者美好的童年歲月;《藤野先生》和《范愛農》等通過記敘師友,寫出了作者人生道路的轉折;《二十四孝圖》和《狗貓鼠》等則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