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在十個狀似鼓形的石礅上分刻十首四言敘事韻文,內容記述秦國國君當時游獵之事。其制作年代,經考證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遺物。千余年湮沒無聞,唐初在陜西鳳翔出土。石鼓文自重見天日至今,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贊賞和青睞,廣為傳頌,其文字在我國書法藝術發(fā)展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是現存早的石刻之宗。歷代學篆者均視其為篆書正宗,研習
本套叢書集字字帖系列,書體包括簡帛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從歷代碑帖中選取代表性書家,匯成楹聯、詩詞、經典作品集,適合已有臨帖基礎,尚缺創(chuàng)作經驗的讀者使用。本書尊重原帖原字,通過電腦圖像處理技術,將字在大小重輕傾側等方面做到上下貫通、左右呼應,為讀者創(chuàng)作時提供參考藍本。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
《梅花知己民國文人印章》由三十六篇文章組成,每篇記一位民國文人的印章逸聞故事。民國的文人,即便不是書畫家,但雅好金石印章的也不少,通常不以刻印為業(yè)、更不以此藝為活,僅僅以刻印為娛樂消遣余事,或是有朋間的禮遇饋贈而言。他們的印作雖難稱系統嚴謹,卻也具有一定的才藝和創(chuàng)造水準;有的藝有所依、跡有所宗的作品,甚至讓行家里手刮目
清馮武撰。武號簡緣,常熟人,馮班之從子。班以書法名一時,武受其學。年八十一時,館子蘇州繆曰芑家,為述此書,專論正書之法。首陳繹曾《翰林要訣》一卷,次周伯琦所傳《書法三昧》一卷,次李溥光《永字八法》一卷,以三家論書獨得微旨故也。其語意有未顯者,則武為補注以明之。次明李淳所進《大字結構八十四法》一卷,次《纂言》三卷,則歷代
《書法離鈞》,十卷明潘之淙撰。是編薈萃舊說,各以類從。大旨謂書家筆筆有法,必深于法而后可與離法,又必超于法而后可與進法。書中知道從性諸篇,皆言不法而法,法而不法之意。其名離鈎者,取禪家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鈎三寸語也。
宋桑世昌編輯:此述始名《博議》,原十五卷。高文虎序之后,文虎之子似孫又為刪改去其“集”字,附見二篇。“集”字者,后人集《蘭亭》帖字以為文;附見者,羲之各種書跡也:似孫削之,論者或以為非然,著作之體自有斷限,“集”字無與于羲之,附見無與于《蘭亭》,似孫所削其識過世昌速矣。
本套叢書集字字帖系列,書體包括簡帛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從歷代碑帖中選取代表性書家,匯成楹聯、詩詞、經典作品集,適合已有臨帖基礎,尚缺創(chuàng)作經驗的讀者使用。本書尊重原帖原字,通過電腦圖像處理技術,將字在大小重輕傾側等方面做到上下貫通、左右呼應,為讀者創(chuàng)作時提供參考藍本。米芾(1051-1107),北宋書畫家。初名黻
本套叢書集字字帖系列,書體包括簡帛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從歷代碑帖中選取代表性書家,匯成楹聯、詩詞、經典作品集,適合已有臨帖基礎,尚缺創(chuàng)作經驗的讀者使用。本書尊重原帖原字,通過電腦圖像處理技術,將字在大小重輕傾側等方面做到上下貫通、左右呼應,為讀者創(chuàng)作時提供參考藍本。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
本書是一部由中學生獨立創(chuàng)作的童話作品。故事以小獸尋找獸國為主線,講述小獸與小鹿潘潘在尋路過程中的種種遭遇,有狼群的追趕、有鱷魚叮咚的窒息、有大黑小白的出現、有獵人的捕殺、有小狗希望的死亡……在離別與重逢中,它們漸漸長大,變得成熟。最后,在潘潘給小獸講的故事中,揭開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作品融合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新鮮的生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又稱《唐集右軍圣教序并記》,或《懷仁集王羲之 書圣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現在陜西西安碑林。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玄奘法師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攜梵本佛典到長安,太宗見之甚喜。當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