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有關現(xiàn)當代世界技術發(fā)展對人的身體塑造的社會學和哲學思考專著。作者首先回溯了現(xiàn)代早期,整個社會發(fā)展和工業(yè)化進程是如何通過不同形式的規(guī)范和要求,將人的身體變成生產的機器。這一過程中,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qū)的鄉(xiāng)村人民與自己的土地分離,進入城市變成工廠的勞動者,也經歷了身體的鍛煉和改造。直到當代世界,隨著日新月異的醫(yī)療技術創(chuàng)
哲學歷來被看作是最高意義上的“智慧之學”,學哲學能使人腦子靈活、眼睛明亮、辦法更多。善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大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一條成功經驗。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講話精神,本著以教育干部、引導干部、培訓干部為出發(fā)點,作者從物質統(tǒng)一性、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實踐、群眾等6個哲學觀
本書主要選擇了馬克思、阿多諾、本雅明、馬爾庫塞、伊格爾頓、列斐伏爾的身體話語為研究對象,圍繞身體的“異化與抵抗”進行研究。在對西方馬克思主義身體話語概念辨析和梳理的基礎上,以“異化與抵抗”為理論核心和論證思路。在多維度的研究基礎上,指出應該對西方馬克思主義身體話語進行合理的轉化和補充,與經典馬克思主義身體話語實現(xiàn)對接,
本書共十章,兼顧生命作為一個過程的歷時向度和作為一個關系中的個體的共時性向度,可分為三個單元。第一、二、三章是一個單元,側重從歷時性視角了解和理解生命。第四、五、六、七章是一個單元,側重從共時性視角了解和理解生命。第八、九、十章是一個單元,側重從生死視域和“向死而生”的視角來了解和理解生命。
全書以客觀唯心主義立場,敘述了意識從自發(fā)到自覺的各個發(fā)展階段,即“意識”、“自我意識”、“理性”、“倫理精神”、“宗教”、“絕對知識”,并把這些階段說成是人類意識在歷史中所經歷的發(fā)展階段的縮影。該書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并猜測到了邏輯和歷史的統(tǒng)一,但始終把“絕對精神”作為自己哲學的最基本的概念,讓邏輯和歷史統(tǒng)一于“絕對精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辯證法的起源和歷史發(fā)展;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主要弊端——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在批判性思維中開辟新的思想境界;創(chuàng)造性思維:新思想產生和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本質、要素和價值等。
本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多方面的富有新意的闡釋,對社會主義現(xiàn)實問題作出了多維度的比較深入的剖析,并且前者與后者相互貫通、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思想啟迪與實踐指引雙重價值。按照內容分為三編,各編中的文章均按時間順序排列:第一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第二編社會主義問題探索;第三編出國考察報告及其他;
本書基于MEGA2等一手文獻,運用文本學解讀和思想史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詳細梳理了工藝學的思想史譜系,全面呈現(xiàn)了馬克思工藝學筆記的文本原貌,系統(tǒng)剖析了馬克思工藝學研究的歷史過程及其對歷史唯物主義建構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重要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深刻詮釋了工藝學語境中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話語與科學內涵,有效回應了西方學者對馬克
馬克思主義哲學十五講 第2版
中國現(xiàn)代哲學在“古今中西之爭”的大背景下開展,就研究內容而言,本書相應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定位,一方面向近代、古代回溯、向未來推擴;另一方面對中國現(xiàn)代哲學中時間觀念的研究也隨時向西方延伸,與西方時間觀念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