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軍所著的《法家思想小史》通過描述先秦時期法家一派的興起,梳理介紹法家著名代表人物的法學思想體系:法家先驅——管子、子產、鄧析;法家的奠基者——李悝、吳起;法家重法一派——商鞅、重術一派——申不害、重勢一派——慎到;法家理論集大成者——韓非;最后指出,法家法思想與儒家法思想從先秦對立到兩漢后實現合流,對后世法律文化的
《知識與德性:荀子“知性”道德哲學研究》以荀子德性論為研究視角,以知識與德性的關系為研究的問題視閾,其涵概了化性起偽的德性踐履、復返其初的教化理路、修身自名的實踐方式、群居和一的德治目標,凸顯以分為邏輯經脈而通過知性的外向思維實現德性的自我沉淀、自我解蔽、自我遷化,而這一思想反映在社會中即在于對禮儀規(guī)范的認同、情感的涵
經書或圣人之所以如此難以獲得哲學的首肯,是出于一種哲學與神學判然二分的西學視域,以為神圣經學的東西自有神學來收攝,而與哲學絕不相干。同時,啟蒙理性的大行也將所有神圣之處歸于神秘范疇,而與理性絕不相涉。中國哲學一旦進至以圣人和經書為前提的經學傳統當中,先前那種屑屑無為的哲學面貌將大可改觀。中國經學以通經致用為旨歸,始終不
本書遵循“先上下,后內外”的思路將《論語》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五篇,包括為學、修身、明仁、知禮、行孝,側重格物致知、正心修身、克己復禮;下編五篇,包括為政、治國、論人、處世、砭時,側重待人處事、為政治國、針砭時弊。注解部分分為注釋、譯文、淺析,解釋了名詞術語、名物典制等,并依據正文含義,結合作者心得,對各章逐一做出義理概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歷來是學子啟蒙教育的必讀之書,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京大學儒藏工程"是我國一項重大學術文化項目!度宀亍肥珍涀韵惹刂燎宄Y束這一時段中,儒家經典及其注疏、儒家學者的著述和體現儒家思想文化發(fā)展的相關文獻,包括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盡量選用最好的底本,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進行分類。
《中西哲思之源文叢:治法與治道》以恢弘視角探討“大宇宙”的哲學脈理,以人性為內核剔刺“人”這一“小宇宙”的內蘊,深入研究立基于人性基座上建構社會秩序的不同方略!锵到y清理了中西哲思中諸多以訛傳訛,重新審視和闡發(fā)了蘊藏在中西哲思里的真知,正本清源,返本開新。★以宇宙學、哲學、史學、文學、社會學、法學、政治學、文獻學等多視
《論語》一書對“君子”形象進行了全面的刻畫,《孟子》則使這一形象顯得更加生動具體。孟子也以他個人的言行彰顯了這一形象。他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但其政治主張卻不被重視,因此也多年不肯領受俸祿,前后累計達十萬鐘谷米。
本書簡要介紹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生平,評述了《論語》對中國歷朝歷代社會進步和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并對《論語·學而篇》等19篇經典的言論進行詳盡的詮釋和解讀。
《儒藏論壇(第7輯)》收入論文20余篇。以四川大學《儒藏》編纂的學術探討和進展報道為中心,兼及儒學各個方面的研究。所收論文主要內容包括“儒學歷史”“儒學文獻”“儒家經學”“《儒藏》提要”四個部分,較全面地展現了相關作者在儒學和《儒藏》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