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由西南大學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主辦的系列學術(shù)論叢。全書收集19篇論文,分別對甲骨文、金文、簡帛、碑刻等出土文獻進行研究。出土文獻研究難度較大,內(nèi)容涉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本書刊發(fā)的有關(guān)出土文獻研究的學術(shù)成果則包含諸多學科的研究內(nèi)容,部分論文是國家社科基金的階段性成果,其觀點鮮明,材料扎實
圖說赫哲
本書共五卷,分為《筆譜》《紙譜》《墨譜》《硯譜》,是記載歷代筆、墨、紙、硯原委本末及其故實。書中各譜的體例大致相同,首先敘事,次講制作,三是雜說,四為辭賦。敘事重在說明定義、沿革及產(chǎn)地。制作則重在介紹制造技術(shù)。雜說講述典故和軼聞。辭賦匯集了有關(guān)贊詠“文房四寶”的詩詞。全書首尾相映,渾然一體。本書以“學海類編”本《文房四
本書分為六卷,從《史記》中選文51篇,包括“本紀”3篇,“表序”3篇,“書”3篇,“世家”9篇,“列傳”33篇,約十萬字,占全部《史記》的五分之一。本書在對《史記》選錄上緊扣司馬遷“愛奇”的審美傾向,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奇”文觀念。其評點以文本鑒賞為基礎(chǔ),頗多精妙見解。另外,姚苧田從“文史之辨”的角度入手,對司馬遷寫作過
本書共八卷,為記述張岱親身經(jīng)歷過的種種舊事的著作。它詳細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區(qū)的社會生活,如茶樓酒肆、說書演戲、斗雞養(yǎng)鳥、放燈迎神以及山水風景、工藝書畫等等。其中不乏有對貴族子弟的閑情逸致、浪漫生活的描寫,但更多的是對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的反映。同時本書中含有大量關(guān)于明代日常生活、娛樂、戲曲、古董等方面的記錄,因此它也是研究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等,曾用名多達50多個,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明清中國一半以上的狀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貢院?,還有上百個成語出自南京或與之有關(guān)。深厚的歷
本書第1-3章介紹求學生涯與教育背景,包括在北京大學以及留學蘇聯(lián)時期所受的基礎(chǔ)訓練;第4-7章介紹科研歷程以及重要研究成果,包括第一次直接證明了氫鹵反應(yīng)、鉻霧抑制劑與氟利昂代用品的研制以及“陳試劑”的使用;第8章論述了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會獲得“上海氟化學”美譽的原因。
本書作為《多語學習啟示錄叢書》的首冊,以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簡稱“上外附中”)的多語種優(yōu)秀畢業(yè)生為切入點,向社會呈現(xiàn)這所被譽為“培養(yǎng)外語外交人才的搖籃”的外國語中學所蘊含的強大能量和獨特魅力。
本書作者以唐宋兩代代表性作家為主線,通過對唐宋社會環(huán)境、作家的文化心態(tài)及具體作品的深入分析,深刻解讀了唐宋兩代的文化特征、文學風格及由唐至宋的文化及文學嬗變,為我們認識唐宋的文化情境、文人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
本書講述了中國21位杰出科學家波瀾壯闊、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人生故事。他們中很多人的名字是與中國科技史上的諸多“第一”緊密相連的,包括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李振聲、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楊承宗、中國冶金科技事業(yè)的開拓者李薰、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引領(lǐng)者王文采、中國第一位對青藏高原鹽湖進行系統(tǒng)考察的柳大綱、被譽為“中國激波風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