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應縣木塔是我國現存的唯一的全木構樓閣式塔,彌足珍貴。本書是CRAFT2021屆13名學員對應縣木塔的研究成果合集,從史料的梳理、木結構構造的研究、造像彩畫取樣的分析、保護工作棚的設計構想等方面,系統(tǒng)的介紹了他們的工作過程、研究方法和主要的成果,數據翔實、圖表豐富。本書浸透了年青學者的心血和汗水,是當前應縣木塔保護前
這是一部有溫度的考古筆記,作者以兼具感性氣息與田野調查筆記的理性筆調,清晰而完整地呈現了其20多年在田野大地上的求索與探尋之旅。全書分為四個篇章:考古記,重返考古發(fā)掘現場,還原第一線的遺址和墓葬發(fā)掘場景;田野記,講述田野考察中的見聞與思考,傳遞考古工作的魅力與趣味;歷史記,探析古跡與器物之奧秘,呈現一幅幅完整的歷史圖景
本書是同名展覽“砂與火之歌——絲路玻璃文化展”的配套圖錄,集中展示了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收藏的325件(套)世界古代玻璃器以及國內出土的55件(套)玻璃制品玻璃器,以時間為脈絡,以玻璃工藝發(fā)展為線索,共分為“初現與興起”“發(fā)展與傳播”“繁榮與綻放”“融合與影響”這四個部分來展現了譜寫于歐亞大陸的恢弘敘事詩,反映了
維爾·戈登·柴爾德(1892—1957)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學家和史前學家,是20世紀最杰出的人文學者之一。他自1925年出版《歐洲文明的曙光》一書之后,就一路踏上輝煌的學術生涯,共出版過21本考古學和史前史學專著,以及200多篇學術論文章和評論,在99種不同的期刊上發(fā)表。本書內容,如其標題所示,主要考察柴爾德的學術思想,
維爾·戈登·柴爾德(1892—1957)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學家和史前學家,是20世紀最杰出的人文學者之一。他以古典學為起點,在輾轉求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內心追求的學術方向,最終在考古學領域開花結果。他著作等身,并作為教師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本書從柴爾德的家族史開始,依次回顧了他的出身、成長、早期教育、在澳洲的大學教育、一戰(zhàn)期間在
本書匯輯整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與商代歷史人物比干相關的文獻資料,包括史書、志書、碑刻、出土文獻、文學作品等,尤其對自明代以來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比干資料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收集。本書將所匯集到的文獻大體分作13種類型進行輯釋,如“早期可信文獻”“春秋戰(zhàn)國時期評述與傳聞”“漢代以后的傳說”“墓葬”“比干墓銅盤銘”“祭文、詩歌”“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是根據國務院批復,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集中展現我國老科學家學術脈絡和人生經歷的人物傳記叢書,具有客觀、真實、全面、權威的特點。本書為“采集工程叢書”中的一部。胡思得為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親歷了從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到最后一次核試驗的全程,領導了
本書通過民俗學、文化社會學、藝術人類學等跨學科視角,搜集使用盲人曲藝隊檔案、鼓書唱本、說書人口述史、田野調查等資料,重點關注晉東南太行山說書人群體的民俗特征,包括說書人的婚姻家庭、生計方式、師承關系、行業(yè)規(guī)矩、演出市場、社會活動等生活史內容,尋檢民間藝人與禮俗生活的深層關聯。
本書為“浙江現代文學名家年譜”之一。王魯彥(1901年-1944年),原名王衡,浙江鎮(zhèn)海人,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鄉(xiāng)土小說家。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學旁聽魯迅的《中國小說史》課程,大受裨益,開始創(chuàng)作時遂用筆名“魯彥”以表達對魯迅的仰慕之情。王魯彥的小說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柚子》、《黃金》等,30年代寫有長篇小
本書內容講述:高啟被毛主席譽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但大眾對這位在盛年就橫遭腰斬的詩人知之甚少。牟復禮的傳記使高啟成為“西方最知名的中國明代詩人”。牟復禮運用以詩證史的方法,彌補了關于高啟青年時代的種種文獻闕失。也在敘述中為高啟之死的偶然事件埋下若干具有必然性的伏線——懷抱英雄主義的理想加入張士誠集團、參與編修元史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