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上、下篇對《天盛律令》職官門進行探討。上篇是對文獻的整理考釋,下篇根據文獻資料,結合傳統(tǒng)典籍進一步探討西夏的官、職、軍,西夏的州、軍抄的組成,輔主的來源以及盈能等問題。
敦煌藏經洞的古藏文文獻,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泰半,其余散出部分大多分藏于甘肅各地博物館。本項目為"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列選項目,擬收錄甘肅省13家單位收藏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約6700件(號)的敦煌藏文文獻,每張圖版均用漢、藏雙語進行雙語定名。配合我社正在進行的法
《泰國傣泐人的歷史、文化認同與區(qū)域和諧》是一部研究泰國北部與中國傣族有歷史淵源關系的傣泐人歷史文化和文化認同問題的著作,重點論述了泰國傣泐人文化認同形成的歷史背景、近年來泰國傣泐人和中國傣族之間社會互動及文化認同的相互影響,以及利用這種歷史和文化淵源關系構建中國西南和諧邊疆等問題!短﹪鲢钊说臍v史、文化認同與區(qū)域和諧
本書稿共有五章,除第一章序論及最后一章結論以外,第二章朝鮮問題與中日甲午戰(zhàn)爭,敘述甲午戰(zhàn)爭導火線——朝鮮問題,甲午戰(zhàn)爭之經過與馬關條約的簽訂,以及清廷朝野對戰(zhàn)敗的反應。第三章百日維新,討論康有為與譚嗣同二人的思想。第四章戊戌變法,介紹百日維新后期出現的“借才”與“合邦”之議,以及戊戌變法前后的詳細情形。對戊戌變法發(fā)生的
本書所論始于日本與西洋文化*初接觸的16世紀中葉,止于20世紀20年代。研究了江戶時代西洋文化、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中的諸多文化因子在相互融合、碰撞中形成了今人所說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及其這種傳統(tǒng)文化對明治以來日本社會產生的歷史影響。
本書主要從社會史的視野探討日本社會的發(fā)展歷程及其特征,著重闡述日本與中國不同的社會結構及倫理觀念,在此基礎上分析日本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及日本的國民性。
本書通過對歷史上日本文化與外來文化交集關系的研究,總結出這種接觸過程中的特征和日本文化研究中的理論問題。在對日本吸收外來文化文化的歷史做宏觀整體考察的同時,還對大化改新、日本佛教、日本與渤海國關系等諸多重要案例進行了專門研究。
這是一本簡述日本從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即位至當前令和時代的兩千年歷史的普及讀物。本書以圖文并茂形式,采用雙色印刷樣式,講述了整個日本兩千年的歷史脈絡,同時還配以知識鏈接,對日本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做了介紹,使讀者能夠通過本書充分感受到日本歷史的斑斕多姿。
19世紀末,為打開“隱士之國”朝鮮的大門,歐美列強輪番侵擾,主政的大院君堅決攘夷,拒絕通商傳教,樹立斥和碑,告誡子民“洋夷侵犯,非戰(zhàn)則和,主和賣國”。然而1875年,日本制造江華島事件,率先與朝鮮締結不平等條約。此后,朝鮮陸續(xù)與歐美列強及清國簽訂條約,朝鮮半島淪為各國勢力的角逐場:日本計劃吞并朝鮮,以朝鮮為跳板侵略大陸
《阿拉伯研究論叢》是教育部區(qū)域和國別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主辦的關于阿拉伯研究的集刊,內容聚焦于廣大阿拉伯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外交等方面。本刊以阿拉伯研究論壇為依托,選取學者于論壇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編選成冊,以有益于國內阿拉伯研究的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