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的英國人如何控制龐大的印度?哪些因素促成了印度的獨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除了英國人的設計,有何歷史淵源?……通過世界歷史學家精心打磨的一部經(jīng)典讀本,諳熟現(xiàn)代印度史。篇幅恰當,脈絡清晰,重點突出,方便讀者在短時間內了解現(xiàn)代印度的歷史。
本書主要以專題紀事、每日記事、圖片三個部分記錄上海的大事、奇事、新事,全面、詳細記錄上海發(fā)展的軌跡,旨在為為上海發(fā)展留下珍貴的檔案(資料)。
本書是上海大學教授朱淵清選編的朱希祖學術文章集。朱希祖是現(xiàn)代著名史學家,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中山大學及中央大學(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學)等校教授。他較早地倡導開設中國史學原理及史學理論等課程,并講授“中國史學概論”,在中國史學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國現(xiàn)在史學領域不能繞過的一
本書以《左傳》為核心,結合有關典籍及銘文,從考證史料入手,運用唯物史觀,探討春秋史、西周史和上古歷史,被顧頡剛譽為“二十世紀的一部名著”。
本書將242年的春秋時期的周以及各主要封國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民族關系各方面的發(fā)展變化脈絡梳理的清清楚楚,將我國動蕩變化最激烈時期之一的春秋時期的各個方面動態(tài)的展現(xiàn)給讀者。
本書最初是童書業(yè)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在山東大學歷史系的授課講義,之后又續(xù)加修訂,于1960年初最后完成,記述了從西周春秋時代到清代中國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和各種相關制度、組織、政策等。
全書共四章,400余幅圖,聚焦在希臘化時代和犍陀羅文明中的希臘元素、貴霜帝國的王朝藝術、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在犍陀羅的再造、佛像與菩薩像的興起等四個方面,著重揭示作為幾大文明匯聚地的犍陀羅是如何成為佛教的飛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經(jīng)過犍陀羅的再造逐漸東傳的歷史進程,是廣大讀者了解貴霜藝術、犍陀羅歷史、佛教藝術較好的讀本。
本書從唐代地方官府的祭祀活動入手,勾勒出兩者關系原來的歷史面貌。由于唐代中央朝廷鮮少涉入各地祠祀西洋,此時國家和祠祀信仰的關系主要系于地方官府層級的祠祀活動。其次勾勒出地方官府祠祀活動的梗概,并試圖說明這些活動是地方“慣習”的表現(xiàn)。最后講述朝廷大幅以封神措施介入地方社會,并開始正面處理常民祠祀信仰活動。
本書按主題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編共六章,聚焦于討論蒙古政治制度中的歐亞傳統(tǒng)因素,及其在不同汗國中所發(fā)生的地方化進程。下編則試圖在具體的歷史場景下橫向考察蒙古統(tǒng)治下亞洲東西部分之間的人員、物質、知識的接觸與交流。
本稿選取2011年度日本中國史研究成果,由"論文選刊"、"論文著書目錄"、"書評"三部分組成。所選論文、書評以中國古代史為主,稍及近代史,大體能反映當年日本史學界的關注點與研究水平。論文著書目錄比較詳盡,可概覽該年度日本史學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