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光擔任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組長后,發(fā)表許多講話和文章,對地方志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本書從臨海市的人文歷史、美食美景等方面著手,將四十余位作者關于臨海點點滴滴的文章匯編成“千年府城”“風雅宋韻”“美食之都”“休閑福地”等單元,以點帶面,詳細介紹了臨海歷史,臨海府城的結(jié)構(gòu)布局與典故;文人風雅,臨海從宋至今的文化傳承與佳話;小城饕餮,臨海居民的平日生活最愛之食;山海奇觀,自然饋贈的臨海大美地標,通過文字實
本書精選作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xù)收藏的龍泉青瓷100余件(套),時代自北宋至明,器形包括瓶、壺、罐、碗、盤、杯等生活用器和陳設器,釉色和裝飾方法多樣,其中精品多多。圖片質(zhì)量好,器物說明詳盡。
本書為《楚地出土戰(zhàn)國簡冊合集》的第六冊,收錄包山楚墓出土的全部有字竹簡280枚及簽牌30枚。包山楚簡1986年出土于湖北荊門一座戰(zhàn)國楚墓中,共448枚,其中有字簡280枚。竹簡內(nèi)容包括文書、卜筮祭禱記錄和遣冊,這批竹簡資料對研究楚國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我社1991年出版了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著的《包山楚簡》一書,
本書為南越王博物院展出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的“從廣州出發(fā)——‘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的同名圖錄,是粵港澳大灣區(qū)聯(lián)合考古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圖錄分為三部分:“南海Ⅰ號”的困惑;“南海I號”的旅程;廣州出發(fā)的密碼。本書通過圖文資料,將廣東佛山南海諸窯、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海Ⅰ號”沉船關聯(lián),在最新考古發(fā)掘資料及文獻研
本書旨在初步挖掘和探索上海市一些頗具水韻的河湖文化。全書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上海河湖名稱的研究,主要論述了本市河湖名稱的由來、變遷和命名規(guī)則等,探討了河道通名和專名的使用范疇;第二部分為上海的母親河,詳細介紹了黃浦江的形成、別稱和歷年整治情況;第三部分為跨越新世紀的河湖,選取了蘇州河、日暉港、浦東運河、女兒涇等具有
《錢學森信札錄:集大成,得智慧》(全8卷),收錄錢學森1934年11月至2009年10月親筆信件5613封,以及錢學森生平簡表、珍貴照片34幅、手跡12件,時間跨度長達76年,是迄今收錄錢學森書信最全的出版物。本書涉及通信者1618人,通信單位272個。通信者既有國家領導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更多的則是科學界、學術界人士
縱觀歷史,華夏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fā)展歷程,始終一脈相承。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相對封閉的特殊地形地勢,遺存的古代文物,無論是地下還是地面,無論是質(zhì)量還是數(shù)量,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毫無疑問,山西是全國省份中保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大的基因庫之一。清華大學與山西省自2016年雙方簽訂省校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以
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時間人事變遷為基礎,以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為主線,展現(xiàn)了新村區(qū)域五十年來真實厚重、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全文既有宏觀鳥瞰,鄉(xiāng)村概況盡收眼底;又有微觀透視,滄桑巨變了然文中。五十年的新村發(fā)展史,是一部“敢向江海要空間”的開荒墾拓史,是一部“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奮斗進取史,是一部“敢教舊
孫犁是一位人們熟知的作家。提起他,人們就會想起他那種“香遠益清,亭亭凈植”的“荷花淀”風格,想起文學史家稱道的“荷花淀派”。由于傳記作者對孫犁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深刻了解,對其作品的獨到研究與藝術把握,以及作者明麗流暢的敘述筆調(diào),這部傳記給我們生動描寫了孫犁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道路,再現(xiàn)了這位作家在現(xiàn)代文壇上的獨具風采,揭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