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以“文學世界與族群書寫”為主題,探討中國與英語世界中的族群書寫、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議題。文集分為四部分。*部分“族群書寫”研究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族群文學。重點以廣西壯族的“劉三姐敘事”和貴州苗族的“蚩尤敘事”為對象,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在田野調(diào)查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壯族和苗族的口承文化具有何種表述價值和結構
對歷年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師名作進行了梳理,按照不同的主題加以分類,并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深入剖析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主題,有助于普通讀者了解獲獎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人文價值,更好地欣賞其文學魅力。 書中不僅有對榮膺諾獎桂冠的世界一流文學家行事風度的近距離觀察,還分梳、品評了20世紀以來三十多位重要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藝術
《國外英語語言文學研究前沿(2016)》以述評形式介紹國外研究界學術刊物本年度在英語語言學、英語文學、翻譯、文化、英語教育與二語習得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動態(tài)與研究成果。述評文章均選自相關領域期刊,如JournalofLinguistics,CognitiveLinguistics,等。重在述評,務求及時、準確、全面地把握
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兩年撰寫的26篇評論。作者采用當下年輕人的視角,闡述了自己對各種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感悟,既有對孫犁、史鐵生、鐵凝的經(jīng)典作品的解讀,也有對歐里庇得斯的悲劇和莫泊桑、歐·亨利短篇小說主題與技法的探究。
本本書對2017年世界華文文學的基本狀況和重要成果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總結,并匯集了該學科的相關機構動態(tài)、各類會議消息等。全書分為“爭鳴”“綜述”“資料”等十三個部分,既有對學術前沿的關注,又有對學科整體發(fā)展狀況的總結,既能把控全局,又能嚴謹細致。
本書通過對話、綜述、資料、刊物、目錄、爭鳴、悼念、書評、機構、年譜、會議、備忘等欄目,反映世界華文文學這門學科2016年的基本狀況和重要成果。
《西方長篇小說結構模式研究》將傳統(tǒng)的社會學批評、形式主義批評以及結構主義批評等敘事理論有機結合起來,觀照西方長篇小說的結構問題,提出很多新的見解,具有一種新方法論的意義。該書以敘事傳統(tǒng)和結構模式未經(jīng),以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作家和小說作品以及文學現(xiàn)象為緯,縱論了西方上至公元前十二世紀古希臘、下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西方長篇
《西方文學與現(xiàn)代性敘事的展開》全書在現(xiàn)代性這個大題目下,集中關注西方文學與現(xiàn)代性展開的關系。首先,著重探討書信體小說、旅行冒險小說和成長小說在建構現(xiàn)代性主體上發(fā)揮的文化功能。第二,著重探討現(xiàn)代性文學的感性和個性與現(xiàn)代性體制的理性和規(guī)范之間的沖突,如何導致了現(xiàn)代性的斷裂,這種斷裂如何引發(fā)了文學中一系列新問題的出現(xiàn)。第三,
《西方文學人的母題研究》總八章,從西方人與文化起源的兩希文學與文化一路梳理下來,經(jīng)中世紀的人文走向,文藝復興對中世紀的人文傳承與變異到古典主義對浪漫主義的人文指引,再到現(xiàn)實主義對人性的拷問及由此對人的重新定位,一直清理到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文學人心中上帝的失落與對新上帝的追求!段鞣轿膶W人的母題研究》從宏觀上梳理了西方社會
本書以都市語境為背景,切入到魯迅上海時期的身份轉(zhuǎn)變、職業(yè)轉(zhuǎn)型、生存境遇、文體意識、創(chuàng)作新變、文化姿態(tài)、文化選擇等內(nèi)部及外部關系的綜合分析,意在說明,在魯迅的創(chuàng)作和思想的扇面上,都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精神存在,盡管它對魯迅的影響是非決定性的,但它無疑在很多方面豐富了魯迅,激發(fā)了魯迅,也造就了魯迅。為魯迅提供著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