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交流·反應——接受美學的理論遞嬗》以西方文學史寫作模式的發(fā)展變化為背景,從"文學史悖論"切入,詳細分梳接受美學的三大支脈--姚斯的文學史哲學與審美經(jīng)驗研究、伊澤爾的審美響應理論,以及美國的讀者反應批評的理論思路,從中展示接受美學關注歷史、交流和反應的遞嬗脈絡。在此當中,本書還關注意義闡釋問題的探討,解析接受美學
本書是朱光潛先生在82歲高齡的情況下寫就的晚年心血之作,全書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深入探討了美學、藝術、文學中的美和美感、審美范疇、形象思維、文學創(chuàng)作及人性論等一系列問題,對打破左的教條主義,沖破文藝創(chuàng)作與美學的一系列禁區(qū)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學習美學與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參考書籍。
美學研究領域歷來存在兩種不同的流派,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哲學美學派,據(jù)次要地位的是實踐美學派。哲學美學以關于美在哲學意義上的認識論為本學科的全部內(nèi)容和目的,他們從來不正面回答“美是什么”的問題。實踐美學派曾經(jīng)試圖運用形而下的手段來回答“美是什么”的問題,但是因為科技手段的不成熟,使得他們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是什么”的問
本書旨在闡發(fā)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大文豪、美學家約翰·羅斯金繪畫美學和建筑美學思想中的宗教觀,試圖從這兩個維度入手,探討他深厚的宗教觀念、強烈的人文關懷與持久的道德訴求。研究發(fā)現(xiàn),羅斯金的美學思想至少存在兩個主要向度,一是強調(diào)上帝是世間萬物的本源,亦是一切美的形式的根源。而人作為上帝的最高造物,必須服從熱愛上帝,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
越是任喧囂和困惑的環(huán)境中無所適從,我們越能察覺快樂和寧靜的難能可貴。其實“心安處即自由鄉(xiāng)”,善于謂葦內(nèi)心是一種自我救贖的能力。當我們能夠?qū)ψ晕矣星逍颜J識,對他人能寬容友善,對生活無限熱愛的時候,一個擁有強大的心靈力量的你將會更加自信而樂觀地面對所有的一切。本叢書是幫你化解煩惱的心靈修養(yǎng)課,可以給你增加快樂的心理自助術;
本書是自20世紀80年代美學大討論以來少見的書。馬克思關于“矛盾的解決”的偉大思想是本書的靈魂。作者認為美就是主客體規(guī)定性的超越,是矛盾的融合,也就是矛盾的解決。融合有兩條途徑:一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中介泛化并被隱匿,不斷超越事物規(guī)定性,人的一切合理需要都能獲得滿足并感到完全的自由;二是從精神上通過“本質(zhì)剝奪”的
本書是20世紀意大利著名哲學家、史學家、美學家、文學批評家和政治家克羅齊撰寫的亨譽世界的美學名著。1947年朱光潛先生曾根據(jù)英文譯本翻譯成《美學原理》出版,影響了幾代中國學人。此次重譯,譯者根據(jù)意大利文第7版譯出。新譯本汲取朱譯本的精華,并對不少美學、哲學范疇進行了全新的翻譯,對讀者和美學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克羅齊的
本書主要討論了中國文藝美學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難點和問題,強調(diào)文藝美學研究應著力關注當代文化變化情勢下的藝術生產(chǎn)變遷,在重新理解感性意義的前提下,深入思考大眾日常生活的審美現(xiàn)實及其問題。同時,本書還圍繞20世紀中國美學理論的歷史發(fā)生、發(fā)展,從宏觀角度進行了一定的探討,提出了有關現(xiàn)代中國美學發(fā)展階段性的問題。
這是一部提綱挈領的西方美學史。作者以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后為三個大的時間節(jié)點,遴選出西方美學領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理論進行述評。作者將西方美學史置于中西美學比較的視野,對美學的定義、美學的研究對象、美學學科發(fā)展的過程與方向等方面得出以下結論: 一、美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對美感的研究。我們應該把現(xiàn)在中外美學史中的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6卷第2期)》主要刊登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及文論研究方面的論文,兼及人類學、文化研究等主題,注重學術研究的前沿性與問題意識,努力搭建中西學術研究交流的橋梁,尤其強調(diào)給本土的學術研究構建一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