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法社會學領域的原創(chuàng)論文集,由著名法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季衛(wèi)東編著。作者認為法律的本質就是話語實踐,并在綜合各家學說、結合中國法律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議論的社會學這一學術研究新范式。本書分為兩個部分:*部分是理論和方法,闡述了議論的法社會學的起源與意義;第二部分是經驗與比較,分析了一些真實案例,呈現(xiàn)了
《中華法系及其現(xiàn)代化研究》全書分兩部分,一是中華法系的特點,二是中華法系的現(xiàn)代化。在中華法系的特點部分,下分三小部分,分別講述中華法系法制的法家化、法官的儒家化和民眾法意識的鬼神化。在中華法系的現(xiàn)代化部分,下分近代化與現(xiàn)代化,近代化部分分析清末至中華民國1949年這一歷史時期中華法系近代轉型的客觀歷史;現(xiàn)代化部分分析1
優(yōu)士丁尼《法學階梯》共4卷98題。533年,《法學階梯》作為羅馬帝國公立法律學校五年制法學教育一年級法學導論性的教材問世,是《民法大全》的簡寫本。羅馬帝國覆亡后,于12世紀經波洛尼亞學派學者還原,對近代法學教育和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它為這兩者提供了合理的體系和內容,即法學階梯體系和以830個法言表征的現(xiàn)代民法問題域。
《應用法學評論》旨在搭建法學理論界與法律實務界之間的學術交流平臺,匯集我國應用法學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創(chuàng)新性優(yōu)秀研究成果,以完善應用法學學術體系,服務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本刊聚焦應用法學的基本原理,法律實踐中的前沿、重大、疑難問題,以及法律制定、解釋和實施中所應遵循的原則、方法、技術和規(guī)律,
本書是徐國棟教授近幾年來對中國《民法典》制定過程的思考,同時也是其對羅馬商法進行探索的新的研究成果。本書收錄了作者的18篇論文,分為中國民法典和羅馬法兩個部分。作者以比較論證、舉例論證的方式行文,介紹了《民法典》人前物后順序的理論基礎和具體體現(xiàn),論證了《民法典》所帶來的大國學術影響力,指出了法典草案不滿足實際調整需要之
本書力求用多元復雜的史料來彰顯和刻畫明清時期法律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在庶民和精英的關系結構中進行互動的解釋。首先,本書繼續(xù)拓展明清時期司法文化研究的資料范圍,例如關于諺語、笑話、竹枝詞和地方志的專題討論。這些資料不僅反映了庶民百姓的法律意識、法律心態(tài)和法律訴求,也滲透了精英階層的某些想法。其次,本書嘗試利用傳記資料來
本書是美國法學界靈魂人物霍姆斯在世期間審定出版的*論文集,由著名政治思想家拉斯基親自編選,所收文章26篇,發(fā)表時間的跨度超過三十年,展現(xiàn)出霍姆斯中晚年的全部思想精華,其中的《法律之道》堪稱美國法律史上引證率*、漢譯本*多的文章之一。此外,譯者在附錄中不僅譯出了*早提出“法律預測論”的書評以及單獨發(fā)表的《普通法》第12講
本書是一本運用比較法學方法對公法學(尤其是憲法學)基礎理論進行研究的學術專著。人類社會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人類探索如何更好地統(tǒng)治和治理自己的歷史,政治共同體該如何治理的問題使得人們無數(shù)次在戰(zhàn)爭中祈求和平、在和平中省思戰(zhàn)爭、在競爭中尋求共存、在共存中開展競爭。古希臘學習古埃及,古羅馬繼承古希臘,阿拉伯學習古羅馬,古印
本書是根據(jù)賀欣教授在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講授法律與社會科學課程講義基礎上整理撰寫的,本書從多科學的角度,來考察法律制度的運作及相關法律人的行為模式。它不僅介紹當代西方法律與社會科學的理論,并基于中國的經驗材料,展示出如何將中國的經驗事實同當代的法律與社會科學理論相結合。此外,本書試圖在已有的理論之上,作出獨特的理論貢獻。
《法治論壇》是廣州市法學會主辦的公開出版物,每年出版4本,為中國學術期刊網所收錄。本書結合當前法治建設的實踐,開展相關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探討法學領域和司法實踐中的熱點難點,為推進法治建設提供法學理論支持和法律對策支持!斗ㄖ握搲ǖ61輯)》包括“民法典視域下的知識產權”“案例分析”“實務研究”等內容,對當前的一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