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佐雙16歲進入北京植物園工作,從一個初中畢業(yè)的園林工人,逐步走上領導崗位,成為有國際影響的著名植物學家、植物園學者;親身經歷和見證了改革開放進程中北京植物園乃至全國園林綠化事業(yè)的起步、發(fā)展和取得的輝煌成就;積極推動了北京植物園與世界植物學界的深度業(yè)務交流;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世界水準、具有專業(yè)語話權的年輕植物專家。本書以口
本書共收錄廣東省分布的糧食類植物3科9屬23種、果樹類植物30科45屬165種、蔬菜類植物41科68屬81種、飼用及綠肥類植物15科54屬94種、經濟類植物21科29屬49種、蜜源植物30科38屬64種、藥用植物66科111屬131種、花卉類植物95科218屬351種,合計958種。植物物種信息主要包括習性、產地、生境
本書較為系統(tǒng)、全面地闡述了花色苷的理化特性、食物來源及生理保健作用。本書包括兩篇,第一篇是花色苷的概述,主要對花色苷的天然分布、化學結構、理化特性、食物來源、提取純化、開發(fā)利用技術進行了敘述;第二篇是花色苷的生物活性和對疾病的預防功效,對花色苷在機體的吸收與代謝及抗氧化、抗炎、調節(jié)血脂、改善胰島素抵抗及抗腫瘤作用等生物
教材分為上、中、下三篇及附錄。上篇為藥用植物形態(tài)學內容,重點介紹各種植物器官的外部形態(tài),本部分為學習藥用植物分類知識的基礎;中篇為藥用植物分類學內容,重點介紹植物分類基礎知識和主要藥用植物類群;下篇為藥用植物解剖學內容,重點介紹藥用植物細胞和組織,以及根、莖、葉等器官的內部顯微結構特點。附錄部分為被子植物分門檢索表和代
《植物學實驗(圖譜版)》以植物的“顯微結構”為主線,按照植物的組成結構層次,分別在細胞、組織、器官和整體水平上進行實驗項目編排,共編寫了17個實驗項目,涵蓋了《植物學》課程的所有內容。同時為了方便使用,還附有生物顯微鏡的使用、徒手切片及臨時裝片的制備技術、植物組織離析制片技術、石蠟切片技術和植物標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等
《陜西植物志·第四卷》收錄陜西省分布的裸子植物蘇鐵科至紅豆杉科、被子植物莼菜科至天門冬科,共計38科187屬538種,其中野生植物有34科151屬448種,另有4科36屬90種在陜西僅見栽培。植物目與科的范圍,裸子植物部分參考克里斯滕許斯系統(tǒng),被子植物部分參考被子植物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組(APG)系統(tǒng)。書中包含植物的中文名、
本書共收錄廣東佛岡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維管植物187科643屬1211種,其中蕨類植物31科50屬86種,裸子植物6科7屬9種,被子植物150科586屬1116種。書中的每一種植物均列出了中文名、所在屬、拉丁名、識別特征、分布及用途等信息。
本書收錄了野外較常見的植物700種,主要包括有文獻記載可食用的植物、據(jù)研究證實有毒的植物、常用于中藥的植物等。每一種植物均配有突出植物識別特征的彩色圖片,并對植物的別名、識別、分布、藥用、食用、毒性等信息進行了簡要的文字描述。本書內容按照野外觀察植物的感官認識的層層深入進行編排,首先按照植物的大小、直立或匍匐、草本或木
本教材針對地方高校農林專業(yè)學生生源特點和教學目標,針對性的強化植物學基本實驗技能和植物解剖學的實驗訓練,同時加強教學輔導,提高學生對植物學繁雜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提高植物學學習效果。編寫重點是強化實踐性、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突出能力培養(yǎng)。按照知識模塊將實驗內容分為植物學基本實驗技術、植物形態(tài)與解剖、綜合設計性實驗三個
本書是對作者在天然產物分離提取與功能面條加工方面多年研究成果的總結,圍繞藥食同源物質及其活性成分提取、功能面條品質變化開展研究。書中探究了幾種藥食同源物質(黃精、山茱萸、桔梗、白扁豆、山藥等)對面粉性質和面條品質(包括色澤、蒸煮品質、質構特性、微觀結構等)的影響。第一章概述了天然產物;第二章概述了藥食同源物質;第三章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