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兩篇,通行本中,前三十七章為上篇,以道開頭,稱《道經(jīng)》,后四十四章為下篇,以德開頭,稱《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學的經(jīng)典。它與《論語》一起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影響了中國人兩千五百多年的哲學觀。本書原典以通行本為底本,并進行注釋和譯文,同時收錄道教代表黃元吉
在中華文明賡續(xù)傳承中,儒學思想深深地滲透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中,在塑造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本書從梳理儒學學派發(fā)展脈絡切入,縱觀解讀了近3000年中國儒學發(fā)展流變。以時代為經(jīng),以儒家各學派重要人物為緯,從儒學的開創(chuàng)為始,簡述儒家的核心概念,繼而講述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嬗變的各
本書用漫畫的形式對六十四卦的內(nèi)容進行圖像化的表現(xiàn),讓抽象的文字內(nèi)容變得更直觀,更利于理解。
從馮友蘭先生的新理學思想建構,到蒙培元先生的情感儒學、黃玉順先生的生活儒學的思想開展,再到黃玉順先生的弟子們的理論嘗試,構成了現(xiàn)代中國哲學情理學派的思想主線。情感儒學與生活儒學集中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中國哲學情理學派的當代發(fā)展面貌,是當代儒學中的重要思想理論,對儒家哲學進行了當代詮釋和思想創(chuàng)造。本書著眼于儒家思想與當代生活的深度
本書的主題是“生活儒學的詮釋學”,收錄了黃玉順教授的多篇論文和涉及詮釋問題的論文段落、專著章節(jié)。本書廣泛涉及諸如文本、經(jīng)典、理解、解釋、翻譯、比較、對話、語言、文字、符號、話語、言說方式等諸多話題,在某種意義上,這些話題也是可以收攝于“詮釋”概念之下的。生活儒學的詮釋學,就是“前主體性詮釋”,就是將諸如理解、解釋、翻譯
本書是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于一體的巨作之一,是一部儒家理學的名著,也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此次出版的《四書章句集注》以清嘉慶年間吳縣吳氏父子校刻本為底本,用清康熙內(nèi)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薄(nèi)容上分為《大學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論語集注》(10卷
兩千多年儒學發(fā)展有一主一輔兩條線索,主線是道德踐行,輔線是道德存有。前者的主題是人如何成德成善,內(nèi)部有一個“一源兩流”的奇特現(xiàn)象,其中“一源”指孔子,“兩流”分別指以孟子、象山、陽明為代表的仁性之流,以及以荀子、伊川、朱子為代表的智性之流。后者的主題是道德之心如何影響天地萬物,使其成為存在。 兩條線索有一個復雜的互動
本書從多個角度,對《道德經(jīng)》進行了現(xiàn)代性的解讀。其內(nèi)容不僅局限于《道德經(jīng)》本身,而是從歷史、文化、未來、傳承等多維度,對《道德經(jīng)》進行全新的闡釋。本書分上下兩部分。上篇的萬字導言介紹了老子本人、生平經(jīng)歷、個人成就、《道德經(jīng)》的誕生與流傳情況,《道德經(jīng)》的文本誤讀、《道德經(jīng)》的深遠影響與當代意義等。下篇中,作者對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省內(nèi)最早提倡并開展“浙學”研究的學術機構,改革開放40年來,一直堅持“立足浙江、研究浙學、傳承學統(tǒng)、創(chuàng)新浙學”的研究宗旨與發(fā)展方向。為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目前海內(nèi)外學界關于浙學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浙學研究中心即把“浙學研究年度報告”的編撰作為科研中心任務之一,以便于專業(yè)研究者與普通讀者及時、全面、準確
本書通過儒家仁學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化的相通相合研究,分析兩者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包涵于其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的大脈絡,實現(xiàn)對堅持和完善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的整體性認識和啟發(fā)。全書采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史料文獻分析法、跨學科等研究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的相統(tǒng)一,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