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試圖通過客觀描述翻譯過程中不同階段存在的種種制約因素,反映翻譯制約因素的整體面貌,為描述性翻譯研究提供更為科學的視角。從文學解釋學的原理出發(fā),以系統(tǒng)分析為手段,對翻譯制約因素的分析從描寫推向解釋。
本書把哈羅德·布魯姆的詩學理論和批評實踐置于比較文學研究的視角下加以考察、使得布魯姆詩學和比較文學研究相互解釋、相互闡發(fā)。本書比較了布魯姆詩學與比較文學研究中的影響論、誤讀說、跨學科研究等方面的相互關系,清晰閘釋了布魯姆在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性質、批評方法等理論層面的創(chuàng)見和不足,也發(fā)掘了布魯姆對比較文學在學科定義、研究方法、
本書是由國內著名學者史忠義、欒棟先生主編的“人文新視野”研究論文的第16輯,書稿主要包括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研究、詩學研究、法語文學研究、語言學和語用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問題學研究等幾個欄目,其中包含文學藝術領域內對當下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爭議問題的探討,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分析和文化解讀以及國內的譯介接受,還有論文探究了“問
本書分為八個項目,主要內容包括:兒童文學概述;兒童文學與兒童、幼兒教師;兒童文學的美學特質;兒童文學的閱讀鑒賞;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編等。
敘事人稱是敘事學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第一人稱復數(shù)“我們”是小說敘事中較為少見的一種敘事人稱,具有非自然性、非常見性、非可靠性等特征。近十年來,西方敘事學界基于西方小說中的第一人稱復數(shù)“我們”敘事展開了積極的探討,其中尤里·馬格林、蘇珊?S.蘭瑟、布賴恩?理查森、阿米特?馬庫斯等人的研究成果尤為突出。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中同
本書由前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結構而成。前言部分主要是簡要介紹雅各布森的生平及其學術影響,綜述國內外雅各布森研究的現(xiàn)狀,說明本書的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務。正文部分分為五章,第一章意在重返俄國“白銀時代”的特定語境,檢視雅各布森提出“文學性”問題的歷史背景、深層內涵、深遠意義及其自身的問題性;第二章重在闡明雅各布森結構主義語言
誤讀是20世紀文論的關鍵詞之一,是文學閱讀中最常見的現(xiàn)象。本書勾勒了后現(xiàn)代誤讀理論的譜系:解構的思維方式和解釋學的“合法偏見”等,描述了后現(xiàn)代誤讀理論的基本特征。重新審視了后現(xiàn)代誤讀理論的范疇語言、他者等,從語言的角度看,解構性、修辭性是誤讀生成的內在機制。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看,文本是一個他者,他者是理解的極限、形而上學的
舞臺
《現(xiàn)代小說技巧講堂》以十二講的形式,從小說技巧的緣起、故事與情節(jié)、角色與身體、場面與背景、時間與空間、誰在說與怎么說、描寫與抒情、切分與組合、語言與言語、經驗與虛構、意圖與理念、文體與風格的角度,全面講解、系統(tǒng)分析現(xiàn)代小說的創(chuàng)作技巧。《現(xiàn)代小說技巧講堂》依托國內外名家名篇技巧分析,悉心追蹤故事、人物和環(huán)境三要素之從體驗
本研究追溯了認知敘述學的起源,論證了認知理論和敘述學結合的合理性,也確定了認知敘述學的人文學科定位。本研究以廣義敘述學理論為基礎,針對所有種類的敘述文本,尤其著重對小說和電影等文學藝術敘述文本的分析,力求創(chuàng)立能夠廣泛應用的認知敘述學理論。本研究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以敘述文本的認知圖式為基礎,為敘述文本建立一個包含經典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