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以來極為重視“慎終追遠”,古人認為據此可達至“民德歸厚”的境地。本書作者將自身十數年的關于喪葬禮的研究,以及多年實地訪查得到的信息統(tǒng)合梳理,結集成冊,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中國傳統(tǒng)喪葬禮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喪葬禮包含的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對靈魂的敬畏、對新生的憧憬和對永恒生命的追求等觀念。喪葬禮是維系家庭、族群孝
本書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祭天地、祭祖等民間祭祀禮。天地君親師,為儒家祭祀的對象,也是傳統(tǒng)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國古代以天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萬物,祭天地有順服天意,感謝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權神授觀念。由于在封建社會君王是國家的象征,故
文廟在中國古代是顯示國家繼承和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標志,列入國家祀典,遍布縣以上每座城市,是城市的文脈所在,也是大多數城市等級最高的建筑群。文廟的建筑形制、建筑設置、建筑規(guī)模乃至個體建筑的開間、體量、瓦色、彩畫圖案等都有禮制的規(guī)定。作者深耕文廟建筑禮制相關課題研究數十年,運用通俗的語言對文廟禮制進行較為詳細的研究
本書主要以通俗的語言,介紹《周禮》《儀禮》和《禮記》三部典籍。《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略的著作,內容極為豐富,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國家大典,也有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制度等的具體規(guī)范,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的記載!秲x禮》共十七篇,記載
本書研究以碑刻形式存在的中國宗族譜牒,分為碑譜及其相關概念、資料與研究設計,碑譜的淵源與分布,碑譜的形制與制作,碑譜與近世族譜修撰,碑譜與近世宗族復興,當代碑譜與宗族活動等內容,將宗族史研究與譜牒形式研究結合起來,具體考察其發(fā)展歷程、形式和內容以及與宗族組織活動的內在關系等,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將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和宗族組
作為中國人,我們對于中國這個稱呼再熟悉不過。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名字,展現了我們的祖先對于自己所處的國度乃是中央之國的文化自信。但是其他文明是怎么稱呼我們這個國家的呢? 本書深入探索了不同文明對中國這一偉大國家的多樣稱呼,從語言、歷史、文化三個維度展開,分十章細致剖析了這些稱呼背后的深厚意蘊與演變軌跡。作者以豐富的史料和
怎樣讀中國歷史:呂思勉談歷史學習
本書以阮籍與嵇康的生平經歷為敘述順序,對兩人的文學成就及其對后人的影響等做了詳盡敘述,并擷取兩人生命中具有轉折性重大意義的事件加以深入分析,全面展現其思想與人格,以及由此導致的不同的命運走向,同時從側面呈現了以阮籍與嵇康為代表的魏晉名士的思想風貌以及時代精神的基本特征。
舊石器時代是人類經歷的最漫長且傳奇的時期,舊石器時代考古是研究人類從誕生到進入新石器時代的一門學科。人類起源與演化是科學界高度重視的重大學術問題之一。本教材突出第四紀地質學和年代學在舊石器時代考古中的基礎性作用,系統(tǒng)地介紹了早期人類體質特征演化和舊石器文化發(fā)展的事例,闡述了第四紀地層劃分、環(huán)境變化、考古定年研究的理論與
本書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地理分析與模擬的科學內容。全書共分八章,包括坐標系統(tǒng)與地圖投影、全球定位的相關理論知識,地理統(tǒng)計分析中的基本問題與方法,地球表層系統(tǒng)建模基本定理及其推論,模型-數據同化算法的基本公式、機制和特點,并行計算、云計算和快速構建三維仿真地球場景的技術方法等內容。本書注重體現學科的最新成果,每章都有教學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