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文庫系列叢書》是專業(yè)的古錢幣收藏研究叢書,由中國著名古文獻版本學家、古錢幣學家、金石學家、歷史學家王貴忱,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戴志強,古錢幣研究專家杜維善擔任編纂顧問,華夏古泉等專業(yè)古錢幣研究機構為主編單位。在《古泉文庫》迄今發(fā)行的二十三種書中,有異域大家著稱的名作(第二種《古泉大全》、第十九種《越南歷史古錢》中文
本書內(nèi)容包括:廣州市市立博物院創(chuàng)始人黃節(jié)與羅原覺交往簡述、新發(fā)現(xiàn)王國維書信考釋——兼論晚清民國廣東商周青銅器的收藏及與湖南的淵源關系、丁文江的人格魅力、班馬傳家作史官——讀經(jīng)史小學名家朱師轍的一封書信、陳少白的書畫情等。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收錄可識字和可隸定字,下編收錄不可隸定的字。上編字頭按《說文》歸部排序,可識字字頭用小篆標列,上附楷書,可隸定的不識字依據(jù)其構形劃歸相應之部的可識字后,字頭用楷書標注。全書每字頭下收錄的異體均按時代順序排列,其時代劃分,依次為商、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西周、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春秋
本書稿是吉林大學古籍所教授王連龍歷時近十年對南北朝造像記文獻的整理研究成果。本書稿主要分為凡例、釋文編、索引編和參考文獻四部分。其中釋文編是在造像記實物、拓片圖版基礎上,對文字進行隸定考釋,提供完整釋文。遵循保持造像記原貌的原則,重點對疑難字、碑別字、俗體字、訛誤字等進行考訂。收集前輩學者已作相關文字考釋,并以注釋形式
本書的規(guī)模大約將達到一百卷,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報告》,包括北魏257、259窟,五代宋256窟。填補了敦煌石窟研究領域的空白,對于推動歷史文化遺產(chǎn)研究、滿足國內(nèi)外學者和學術機構對敦煌石窟資料的需求,都具有重要意義。報告分上下兩冊,以文字、圖片、測繪圖等形式,詳細記錄和描繪了敦煌莫高窟第256、
本套書為“中國近代考古學文獻叢編”的“考古現(xiàn)場”篇,共分為16卷,如《甘肅考古記》《中國西部考古記》《岐陽世家文物考述》《正倉院考古記》《斯坦因西域考古記》《云南蒼洱境考古報告》《羅布淖爾考古記》。本套書收錄了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左右出版的考古現(xiàn)場研究著作,包括國人原著以及譯著,并以高質(zhì)量的影印的形式,為讀者呈現(xiàn)當時
本書精選作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xù)收藏的龍泉青瓷100余件(套),時代自北宋至明,器形包括瓶、壺、罐、碗、盤、杯等生活用器和陳設器,釉色和裝飾方法多樣,其中精品多多。圖片質(zhì)量好,器物說明詳盡。
縱觀歷史,華夏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fā)展歷程,始終一脈相承。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相對封閉的特殊地形地勢,遺存的古代文物,無論是地下還是地面,無論是質(zhì)量還是數(shù)量,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毫無疑問,山西是全國省份中保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大的基因庫之一。清華大學與山西省自2016年雙方簽訂省校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以
本書展出了部分中國古代玉器,是一個很好的展覽,其中很多作品是一般玉器展覽中不可多見的藝術珍品,是能夠代表時代玉器特征的典型作品。展覽從一個側面表現(xiàn)出中國古代玉文化的特點及發(fā)展脈絡,具有普遍性、系統(tǒng)性和展品的珍希性,可供觀賞、研究。畫冊共展品特點分為龍飛鳳舞、瑞獸靈禽、家豢天養(yǎng)、嘉木良卉和時蔬佳果5個篇章。
本書為《瓜飯樓外集》第6卷,收錄了馮其庸先生的100多件明代青花瓷藏品。馮先生的青花瓷藏品主要來自于三峽地區(qū)的明代民窯。民間青花瓷比起官窯來說雖然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顯低,但更能反映社會歷史的普遍狀況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收藏民窯瓷體現(xiàn)了馮先生很好的學術視野和人文關懷。相對來說明代民窯青花瓷也是研究相對薄弱的領域,而本書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