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東漢到民國間碑志九百余種,皆為近年新出土或以前出土未曾著錄的墓志,極具文史及書法價值。每種墓志從墓志名稱、首題、墓志尺寸、志蓋文字及尺寸、卒葬年月及撰書鐫者、出土時地等六個方面為讀者提供精確的描述,使這些碑志文獻真正起到“校史書之謬誤、補典籍之缺失”的作用。
李習文、劉天明、張玉梅等人于2018年先后主持整理了《民國時期寧夏文獻集成第一輯》與《民國時期寧夏文獻集成第二輯》,對民國時期的寧夏文獻進行了較全面的爬梳。但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們又搜集到一些可資研究的文獻。其中一部分,可作為前兩輯的內容補充;而另一部分,則是近年搜集整理到的賬薄、糧薄及地籍冊等檔案文獻,其中部分屬首
本書以1911年10月爆發(fā)的武昌起義為中心,從當時影響較大的《申報》《大公報》《政府公報》《中華民國公報》《內閣官報》《順天時報》《奉天公報》《東方雜志》《民立報》《民立畫報》《芻言報》《神州日報》《時報》《時事新報》《新紀元星期報》《庸言》《真相畫報》《實業(yè)雜志》《鐵道》等19種國內時政類中文報刊中輯錄出8000余條
司馬光撰《資治通鑒》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經(jīng)事緯,要言不煩。又參校所采諸書異同,為《考異》三十卷,明所以去取之意。元豐七年(1048)奏進,元祐元年(1086)下杭州鏤版。至宋元之際,胡三省為之作音注。此為胡注傳世第一刻本,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注文小字雙行。四周雙
《黃帝文化大典》以黃帝對中華文明的開創(chuàng)與偉大貢獻、歷代對黃帝的祭祀與緬懷、頌揚等為研究對象,包括《黃帝與中華文明》《黃帝祭祀文化》《黃帝的祭典》《黃帝祭文集》《黃帝頌》《黃帝的傳說》《天下第一陵:中華文明的標識》《黃帝文化遺址圖志》8卷,該套書的出版是對黃帝文化的第一次系統(tǒng)化歸納和整理,是黃帝文化出版的集大成,同時也是
《[無錫]錫山秦氏宗譜》,清秦本始等纂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該譜共十一卷首一卷六冊。卷首序文、凡例、宋元世系總圖、錫山世系總圖,卷一世系前集,餘卷均為分支世系。始祖觀,字太虛,改字少遊,學者稱淮海先生,揚州高郵武甯鄉(xiāng)左廂裏人。錫山秦氏宗譜的編撰由七世孫秦金於嘉靖戊子(嘉靖七年,1528年)始創(chuàng),雖歷年多
我國地域遼闊,山川秀麗眾多,特別是那些文化、歷史、宗教沉積很深的名山,更加倍受人們的關注。山志文獻全面詳盡地反映了該山地區(qū)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此書收錄了《華山志》、《泰山志》、《九華山志》、《武夷山志》、《普陀山志》、《黃山志》等十余種名山。這些山志中所反映的山圖、形勝、建置、山產(chǎn)、人物、靈異、藝文、詩賦,在歷史
本書分上中下三冊,主要介紹麗江市1991-2010年政區(qū)沿革、自然環(huán)境、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世界記憶遺產(chǎn)、綜合經(jīng)濟管理、農業(yè)、林業(yè)、軍事、水利、煙草、工業(yè)、政法、商業(yè)貿易、金融業(yè)、交通運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內容。本書是外界認識麗江的重要窗口,具有存史、資治、育人的作用。稿件由市直各有關單位及各縣(區(qū))
《北京志·工業(yè)志》是《北京志》的分志,由北京市經(jīng)濟和信息化局承編,北京市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研究中心志鑒編輯部承擔具體組織編纂工作。本志的記述年限是從1999年至2010年共12年,部分內容略有上溯和延伸。共9篇38章153節(jié)以及概述、大事記、首鋼搬遷調整專記、附錄和志補,約155萬字。涵蓋了北京地區(qū)工業(yè)改革調整與轉型發(fā)展、電子信
為了全面、系統(tǒng)地報道發(fā)掘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門成立了報告撰寫小組,成員有王巍、王學榮、何毓靈、印群、牛世山、岳占偉、唐錦瓊、李志鵬。以王學榮為主草擬了報告的大綱,撰寫組多次召開會議,細化大綱和討論編寫體例,協(xié)調相關工作,推進工作進度等。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之初,小組成員們低估了工作難度。隨著工作的開展,大家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