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廣東省委宣傳部重點項目《紅色廣東叢書》中的一種,是全面梳理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的圖文集。全書共分三大卷,包括《珠江三角洲卷》《沿海經濟帶卷》《北部生態(tài)區(qū)卷》,書中充分利用新一輪全省革命遺址普查成果,系統(tǒng)整理了廣東全省4269個紅色革命遺址,按地域分篇介紹遺址基本情況及其所反映的重要歷史,并簡要闡釋其精神意蘊,全書彩
本書共收錄長沙五一廣場井窖遺址出土簡牘五百枚,包括簡牘圖版、釋文注釋及相關附錄。圖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紅外線的原大照片,釋文部分含整理序號、釋文及相關按語,附錄含未見字跡簡牘序號表、簡牘編號及尺寸對照表和異體字表。
本書是江蘇地域文明考古的重要成果,對于研究蘇北地區(qū)商周考古以及黃淮地區(qū)的青銅文化、對于研究江蘇北境徐夷、淮夷文化及其與中原文化互動關系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新材料。與蘇北地區(qū)商周考古以往零星的碎片化的考古發(fā)掘工作相比,梁王城遺址商周遺存考古就蘇北地區(qū)乃至整個江蘇商周考古來說都可以說是規(guī)模最大、歷時最長、最為系統(tǒng)的科學發(fā)掘,所
本書為湖北隨州義地崗墓群棗樹林墓地新出土編鐘、文峰塔墓地編鐘及傳世曾侯編鐘圖錄。200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義地崗墓群文峰塔墓地發(fā)掘了M1(曾侯與),出土編鐘10件,均為甬鐘,其中較為完整的8件。2011年,在M1北部約60米處發(fā)掘了M4,出土甬鐘1件。2017年,在義地崗墓群棗樹林墓地發(fā)掘了M129(曾侯得),
本書系敦煌研究院為紀念樊錦詩先生從事敦煌文物事業(yè)六十周年編選出版的文集分上、下兩冊,“敦煌文化的價值”“敦煌石保護研究的歷程”“敦煌石窟保護管理與開放”“紀念文章”“序跋”和“石窟考古與敦煌學”“洞窟分期與石窟考古報告”“壁畫內容考釋”“考古發(fā)掘與出土文物”等九部分,匯集了樊錦詩先生六十年來在考古學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管
“中國美術考古文獻輯要”是對1949—2019年中國美術考古成果的一次專門性、系統(tǒng)性整理匯編,共12卷,500多萬字。叢書匯集了包括石窟藝術、墓葬藝術、巖畫藝術等在內的考古材料2000多例,按省份進行布局,各省份內以考古報告發(fā)表的時間為序。其中每份考古材料從考察(發(fā)掘)時間、遺存年代、遺存地點、遺存形式(形制)、遺存內
本書是當代收藏家、古代陶瓷研究者腰駿馳的一部自述性陶瓷鑒賞作品。全書上中下三卷共二十七個章節(jié),分別從“收藏”“傳承”“鑒賞”三個角度切入,通過簡明扼要的文字和大量實物照片對中國古代古陶瓷體系和演變過程做了理論知識的講解,并結合具體文物,深入解讀古代陶瓷工藝流程、胎釉呈現(xiàn)以及各時期審美觀念的轉變,并穿插作者本人收藏生涯中
墓志,其上一般首先記載墓主的姓名、籍貫、家世譜系,再記其生平事跡、官職履歷,并頌揚其政績德行,最后記其卒亡時間、卒亡地點,以及葬地等重要信息,內容非常豐富,具有真實性和獨特的價值,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文字性實物資料。本書稿收錄了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所藏的陳盛明輯《閩人墓志拓本集》四冊,內容絕大多數(shù)涉及閩南人士,其中屬于華僑及
本書詳細介紹了英國探險家馬克.奧里爾.斯坦因于20世紀初第一次到塔克拉瑪干沙漠考古探險的全過程,即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包括正文15章、附錄部分以及譯名對照表等內容,以百余萬字的篇幅和300多幅插圖、圖版將古代和田地區(qū)各種遺址遺物展現(xiàn)于世人眼前,揭開了該地區(qū)古代文化面貌的神秘面紗。
本書為車轱山遺址三次發(fā)掘的成果匯總,其文化遺存涵蓋了五個時期六種文化類別,從早至晚分別為:堆子嶺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嶺文化→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車轱山遺址所在的華容縣北濱江,南通湖,東連幕阜天岳,西眺香峰武陵。在新石器時代,各種文化因素在這里交集,碰撞,融匯,從而形成這一帶考古學文化遺存的多元化。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