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黃濬所編《鄴中片羽》(初集,1935年;二集,1937年;三集,1942年)、《尊古齋所見吉金圖》(四卷,1936年)、《衡齋金石識小錄》(二卷,1935年)、《古玉圖錄初集》(四卷,1939年)、《衡齋藏見古玉圖》(二卷,1935年)、《尊古齋陶佛留真》(二卷,1937年)等書合輯出版。諸書內容收羅宏富,有民國
初都 別都 北都--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基本陳列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是宋人楊仲良依據(jù)李燾的編年體史學巨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編纂的一部關于北宋歷史的紀事本末體史書。該書以北宋政治事件為主線,將北宋主要政治事件和主要制度變革基本囊括,且各個事件敘事相對完整。本項目共一百五十卷,采用繁體字進行點校和注釋,點校工作采用的工作底本為廣雅書局本,以宛委別藏叢書本為對校本,
本叢書共4個分冊,分別為:《金家莊村志》《陳家莊村志》《常家莊一村志》《常家莊三村志》。村史村志編纂是傳承優(yōu)秀文明、發(fā)掘歷史智慧、地方文化和風俗的重要形式。寧晉縣村史村志編纂,一記錄傳承寧晉歷史;二客觀公平總結記錄村情村貌;三呈現(xiàn)出家鄉(xiāng)村落地域文化。本叢書全4冊,均有凡例,并附各村概述和大事記。涉及村莊的建制沿革、自然
《錦屏縣傳統(tǒng)村落志——新化寨村志》時間跨越近千年。該志書詳今明古,古今融貫,通過細致的筆觸反映新化寨的村情村貌、區(qū)位面積、自然地理、自然物產、姓氏族源、人口繁衍、農業(yè)生產、林業(yè)生產、種養(yǎng)殖業(yè)、交通運輸、文化衛(wèi)生、體育、村寨管理、村寨建設、村民生活狀況、自然風光、傳統(tǒng)習俗、方言土語等。歷史事件脈絡清晰、明了,行文樸實、嚴
本書是一本關于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qū)地名的志書。地方志是歷史智慧的結晶,是維系中華民族血脈親情的重要力量。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當代其存史、育人、資治功能日益彰顯。該書為東營市河口區(qū)民政局編寫的地名科普類叢書。內容涉及東營市河口區(qū)地名基本情況,目的是為了掌握地名基礎數(shù)據(jù),提高地名標準化水平,加強地名信息化服
本書介紹了雪野街道的雪湖風情、長城尋蹤、房干攬勝、文旅擷萃、文化遺存、紅色記憶、美食特產、歷史事件與民間傳說、實業(yè)教育、村莊紀要。
本書內容已經外聘專家和清華大學黨委審讀審核通過(清委文[2023]88號)后同意安排出版。本項目是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由政府投資、國家檔案局組織出版的重大歷史檔案出版項目,計劃出版抗日戰(zhàn)爭檔案文獻1000冊,耗資約1.6億。我社經過中直機關采購中心的嚴格審查,通過招投標和競爭談判,成為本項目的新的出版商,將在“
《江右文庫》“方志編”由通志卷、府志卷和縣志卷三部分構成,本書稿屬于府志卷,由《江右文庫》編纂委員會主持編纂!督椅膸旆街揪帲焊揪怼肥珍浗魇恢(南昌府、瑞州府、袁州府、臨江府、吉安府、撫州府、建昌府、廣信府、饒州府、南康府、九江府、南安府、贛州府、寧都直隸州)67種府志。這些府志記錄了明清時期江西行政區(qū)域沿
本書為清道光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至咸豐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即投江前一日)近三十年間之日記,間或有中斷。此次日記稿共十四冊:《歸舟安穩(wěn)錄》一冊,《北征紀行》二冊,無題名一冊,《楚北旬宣錄》五冊,《歸田錄》五冊。分別記述:1.道光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至是年十二月三十日、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一至是年八月二十九日事;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