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寫刻版本更是集西南地區(qū)歷代學人著作版本的的精要,反映所刻之人在歷代傳唱中被廣為珍重,說明了區(qū)域文獻與版刻及士人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在版本研究中對藝術性的注重是較缺乏的,寫刻本具有工藝美術性與文學性,為出版印刷制作與版本研究提供新視角。而版刻書跡于研究書法史和考察書人與作品之間的關聯(lián)性提供了書跡資料。有鑒于此,今經(jīng)多方收
西南寫刻版本是集西南地區(qū)歷代學人著作版本的的精要,反映所刻之人在歷代傳唱中被廣為珍重,說明了區(qū)域文獻與版刻及士人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在版本研究中對藝術性的注重是較缺乏的,寫刻本具有工藝美術性與文學性,為出版印刷制作與版本研究提供新視角。而版刻書跡于研究書法史和考察書人與作品之間的關聯(lián)性提供了書跡資料。有鑒于此,今經(jīng)多方收集
原名《鶴齋叢書》、《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六集,收書四十種,七十四卷。所輯經(jīng)說、雜史、金石、筆記均為篇幅短小罕見之書,非本叢書較難找到。除個別宋明人著作外,大都為清人著述。自著《勇盧聞詰》及《張忠烈公(煌言)年譜》亦刊入第1、4集。其中朝鮮人著作2種,從中可見中朝文化交流。清人七弦河上釣叟所撰《英吉利廣東入城始末
本書是清代學者錢泳于道光時期所作筆記雜考,記述了清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學術、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原書稿共六冊,具體內容為:記邊疆及外國之歷史與風土人情;記金石碑帖、書畫、器物;記異事與異聞;記作者見聞之人;作者的雜記、雜考;作者的詩文。這是本書的次整理影印,書前附有解題。
影印文獻匯編。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號蕓閣,又號羅霄山人、薌德,晚號純常子,江西萍鄉(xiāng)人。生于廣東潮州,成長于官宦家庭,為陳澧入室弟子。光緒十六年進士,授編修,擢升翰林院侍讀學士。中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詞家、學者,在甲午戰(zhàn)爭時期主戰(zhàn)反和,并積極致力于維新變法運動,是晚清關鍵人物之一。本書輯錄文廷式著述及相
本書是晚清大學者俞樾的全集,以《春在堂全書》光緒末年最后刻本為底本,參校光緒十五年等刻本整理,增輯了《春在堂全書》尚未收入的日記(同治六年至光緒二年)、書札、《課孫草》、《薈蕞編》、《耳郵》、《嘯香館筆記》及部分題跋、題記等文字,新增了150多萬字的篇幅,是搜羅最為全面的俞樾作品全集。全集分編為三十二冊,后附俞樾研究資
朱軾(1665-1737),字若瞻,號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鎮(zhèn)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經(jīng)學家、文學家。任浙江巡撫時,首創(chuàng)用"水柜法"修筑海塘,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滴跬瞥缰祆鋵W說,朱軾為當時朝廷御用程朱學派的重要代表。軾工古文,學宗橫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禮注解、儀禮節(jié)略、歷代名儒循吏傳等,《清史列傳》及
寫刻本是指以名家手寫版刻成的古代典籍,在我國印刷事業(yè)發(fā)展的長河中,兼具時代審美風氣和個人書法趣味,是為滿足文人學者審美需要,而精益求精的具有美學的產(chǎn)物,因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且存世稀少,顯得十分珍貴。寫刻本在內容上往往也是精校精審,所刻之書涉及經(jīng)典考據(jù)、史論、詩文集、金石碑銘考訂等多種類型。今編者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簡單分類
張岱(一五九七一六八九),一名維城,字宗子,號陶庵、蝶庵、會稽外史、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明末清初的史學家,文學家。張岱生活于明末清初易代之際,入清后隱居不仕,由于種種原因,張岱在清代不甚受到重視,直至“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方經(jīng)周作人等學者的發(fā)掘,獲得學界的普遍認可。本編搜輯張岱文獻各種版本十五種,其中,
本書選輯熊十力著作六種,以影印方式原貌呈現(xiàn),精心編制細目,并請名家撰寫導讀,便于讀者研讀。本次所收著作包括《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均為熊氏代表性作品,較全面地反映了熊十力治學各個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