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囤,又名龍巖新城、龍巖囤或海龍屯,始建于南宋寶祐五年(1257),而毀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的播州之役,是楊氏治下的播州最負盛名的羈縻·土司城堡。2015年7月與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本書是海龍囤2012~2014年度考古發(fā)掘研究報告,對海龍囤相關遺存進行了全面介紹與深入研究
本書是重慶市開州區(qū)余家壩墓地的發(fā)掘報告。報告在介紹余家壩墓地發(fā)掘過程的基礎上,以墓葬為基本單位,全面、系統(tǒng)地公布了戰(zhàn)國時期257座墓葬的全部發(fā)掘成果,為研究重慶市乃至整個長江三峽地區(qū)的巴人和巴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此外,報告還收錄了幾篇關于余家壩墓地出土青銅兵器的檢測、分析和研究報告。
桂陽千家坪是湖南近年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揭露出來的一處重要遺址。本書匯集了2011年和2012年兩次發(fā)掘全部資料。全書共七章,包括概述、地層與分期、早期遺存、晚期遺存、人骨觀測與研究、動物鑒定與討論及綜述部分。其中,早期遺存是本書重點!禕R》千家坪早期遺存不僅發(fā)現了壕溝、墓葬等重要遺跡,更為重要的是出土了大量包括白陶在內的
本書為上海市首批68位社科大師全集之一種,由吳澤先生弟子、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胡逢祥主編。李平心(1907—1966),江西南昌人,原名循鉞,又名圣悅,筆名李鼎聲、邵翰齊等。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現代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中共黨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他開創(chuàng)了我國運用唯物史觀研治中國近現代史的先河。五十年代后有
申報館剪報工作,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持續(xù)到1949年5月末,前后近20年。申報館剪報資料依托當時較具影響力的報紙,主要剪取《申報》《新聞報》《時報》《大公報》《中央日報》《時事新報》等數十種民國重要報紙的專題資訊,加以剪貼歸類,裝訂成冊,總量達13000冊之巨,內容涵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為迄今規(guī)
已刊行的《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和《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討論的是從中國青銅器開始出現的時代到第一個高峰期——即以商晚期、西周早期爲中心的時期——的青銅器。這個時期的青銅器,雖然有時候是幾件形制相同的器被同時製作的,但都是一件一件單獨製作的。本卷討論的青銅器與前兩卷討論的很不相同。本卷的時代是從春秋中期到戰(zhàn)國晚期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千萬年來,自然消融的萬年冰雪由青藏高原格拉丹東雪山奔騰而下,經巴蜀,過荊楚,行贛皖,穿吳越,茫茫九脈,浩蕩東流,千回百轉之間形成了這條世界第三大河。萬里長江橫貫東西,支流輻輳,兩岸沿線港埠星羅,物暢其流。滔滔江水以其不舍晝夜的豐厚滋養(yǎng)和兼收并蓄的廣闊胸懷成就了中華
《西藏通史》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承擔的國家重點科研課題的研究成果,全套書共8卷13冊,總計850余萬字。分為早期卷、吐蕃卷(全2冊)、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全2冊)、民國卷(全2冊)、當代卷(全3冊),運用大量漢、藏文史料,闡述了西藏地方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內首部體例完整、內容全面、系統(tǒng)研究西藏地
《湖南圖志年鑒·2022(上下冊)》是由湖南省方志年鑒社編輯的地方綜合性年鑒。全書共分“區(qū)域開發(fā)與園區(qū)經濟”“綜合監(jiān)督管理”“農業(yè)·林業(yè)·水利”等23個類目,從2021年湖南省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實際出發(fā),對全省各行業(yè)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要聞進行整理,注重反映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突出湖南省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新情
《黨項與西夏碑刻題記》由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杜建錄、鄧文韜教授主編,共整理百余方碑刻題記(均為漢文)。包括早期黨項碑刻題記整理(22方),西夏碑刻題記整理(15方),宋金境內黨項人碑刻題記整理(25方),元明西夏遺民碑刻題記整理(48方),圖版清晰,敘錄切當,錄文準確,?焙侠,疏證用功,是一部方便使用、內容豐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