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是漢代之代表文體,其生產消費貫穿有漢一代四百余年。賦家輩出,賦作繁盛,精彩迭呈,對后世文學影響至深。本文遵循馬克思藝術生產的理論,用文獻學的方法,從漢賦的生產者、生產工具及消費者等方面入手,展示漢賦生產消費的狀況,探討漢賦生產消費的動因,揭示其興盛衰落的發(fā)展規(guī)律。
詩歌是魅力與影響力的文學形式,但是,中國詩歌史卻并非始終充滿詩意。詩在唐代被列為科考項目,官方力量以詩賦取士的形式介入藝術創(chuàng)作,干擾了詩歌藝術自身的發(fā)展軌跡,改變了詩歌創(chuàng)作者的思維方式。詩意隨著原創(chuàng)性的衰退而淡化消失,詩藝則因科場的程式化要求而過分凸顯。 傳統(tǒng)詩歌研究把重點放在熠熠生輝的著名作家、芬芳美麗的經典作品上
在唐宋詞的創(chuàng)作中,存在著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即對前人詩歌的接受。唐宋詞人接受前人的詩歌,其數量很多,質量也很高。他們正是在廣泛學習借鑒前人作品的基礎上,轉益多師,以故為新,才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本書主要關注的是唐宋名家詞人對前人詩歌的借鑒和化用,兼及文章(以辭賦為主)和詞。這些唐宋名家詞人有溫庭筠、韋莊、李煜、晏殊、歐
本書盡可能地收錄了秦觀的詩詞作品,并加以注釋、譯文及賞析,包括《田居四首》《和顯之長老》《答曾存之》《浣溪沙》《望海潮》等詩歌作品。
戲曲是俗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以其通俗的形式和內容在社會民間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在發(fā)展過程中也不斷豐富和完善,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來,對戲曲與俗文學之間的關系的研究越來越引起重視,出現了眾多的研究成果,如戲曲的俗文學特色、戲曲與其他俗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等等。本書以集刊論文的形式對戲曲與俗文學之間關系進行了探
《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是詞學大家葉嘉瑩近幾年在北京、天津兩地所做演講的整理稿,講述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詞作名家溫庭筠、韋莊、馮延巳、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辛棄疾、朱彝尊作品的風格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感情品質。作者結合他們生活的歷史背景、生平經歷、性格學養(yǎng)、藝術才能,從發(fā)揮作品的感發(fā)力量入手,為讀者傳達出詞中生動、
本書探討了元代儒學學派與詩文流派之間的互動關系。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總論部分,對南宋金元時期學術變遷與派別分化、學術與詩文的聯(lián)動、理學門派傳承與詩文流派的生成加以宏觀性論述;同時重點考察了許衡與元代中州文派、劉因與元代北方文派、許謙與元代金華文派、李齊賢與元代高麗文派等的儒學承傳和文學創(chuàng)作。下編為考證部分,匯輯了元
本書按《毛傳》目次整理,先錄經文,以下按條目形式出現,先總說,次句解,再次分章總說,最后集評?傉f輯錄中日朝歷代學者對于《吉日》主題、作者、寫作年代等各類問題的看法;句解輯錄對本詩每一句的解釋,以單句為條目;分章總說輯錄本詩每個段落意思的概括或分析;集評主要是對于本詩寫作藝術方面評論的匯集?傉f、分章總說和集評每個部分
本書以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研究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線索對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研究成果展開了科學的述評,勾勒出了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研究發(fā)展的脈絡,闡述了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研究不同時期的研究對象、學術旨趣、學術理路、研究范式以及其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等。同時,本書對史詩的界定、類型及功能,史詩的搜集與文本觀念及歌手的發(fā)現、考察與研究,史詩研
本書以《三管英靈集》的編纂為研究對象,以古典文獻、古代詩學、古代學術研究為理論基礎,以研究《三管英靈集》的編纂背景、文獻來源、編纂內容、詩史建構、編纂價值等為研究路徑,系統(tǒng)探析了《三管英靈集》的編纂價值、詩學價值、文學價值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