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數(shù)千篇新聞稿中精選了200余篇,內容劃分為四個部分,涵蓋蘭州理工大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黨建思政等中心工作,集中反映了學校在這一不同尋常的歷史時期所取得的發(fā)展成績。
本書收集了中國科學院第十五屆“科星新聞獎”的所有獲獎作品,這些作品真實、客觀地反映了中國科學院近兩年來的發(fā)展和成就。這其中,既有對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和科技事件的報道,如量子通信、體細胞克隆猴;也有對老一輩科學家和一線科技工作者愛國敬業(yè)、獻身科學的精神的熱情謳歌,如南仁東、潘建偉、王逸平;更有對科技界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乃至體制
本書是中共杭州市蕭山區(qū)委黨史研究室、杭州市蕭山區(qū)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聯(lián)合編寫的一部關于紀念蕭山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口述訪談文集。本書收納了25篇文章,內容主要圍繞蕭山40年來的經濟發(fā)展情況展開。其訪談對象既有當年的政府工作人員,也有農民企業(yè)家,更有普通百姓,全方位地展示了改革開放給蕭山帶來的巨大變化。
作者以張家界土家、白、苗、蒙古、高山等15個少數(shù)民族的生產生活習俗為題材,展示了張家界少數(shù)民族的民風民俗,讓讀者體略到另一種震撼人心的民族地域風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張家界民俗民風,給世界亮麗的色彩,給世界閃亮的風采。作者是湖南省優(yōu)秀的少數(shù)民族作家,他以獨特的視覺,多彩的文筆,和深沉的思考,給張家界民俗以新的生命和
本書收錄了戴逸先生回憶師友、治學經歷以及師友函札等內容。其中,既有對鄭天挺、胡華、尚鉞、黎澍、吳晗、郭影秋等老一輩史學家的懷念,也有對早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學習經歷的回憶。另外,戴逸先生曾任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會長、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他在相關會議上的致辭或講話,也不啻是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研究發(fā)展歷
報告文學《他們從這里走來》,是對海淀區(qū)工會系統(tǒng)多年來涌現(xiàn)出的先進代表人物的薈萃。本書從中甄選16位來自海淀區(qū)工會系統(tǒng)的全國勞模,以報告文學的形式介紹他們的事跡,弘揚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梁衡新聞四部曲的時間跨度為1978年到2018年,記錄了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新聞業(yè)發(fā)展的全過程,也記錄了作者四十年來在一線記者、學術評定、新聞管理和總編輯等四個不同崗位、不同側面的新聞人生。早年出版過的新聞三部曲是梁衡先生的新聞學術代表作,包括《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20世紀90年代推出后
《新聞的脈搏》是一本個人新聞作品集,主要側重選取從事新聞工作30多年的通訊作品。因在群工部和經濟部(包括財經周刊)工作時間長(各10年),因此作品內容主要涉及輿論監(jiān)督的來信調查較多,30余篇;經濟人物和企業(yè)以及金融理財篇幅較重,也是30多篇。尤其是輿論監(jiān)督作為黨報的一項職責,為百姓鼓與呼,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作為記
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陸海相依,試飛青瓊”支教團隊跨越2000多公里,遠赴青海省化隆縣金源鄉(xiāng)下科巴村,開展為期22天的義務支教活動和社會調研。《無法忘卻的澄澈:青?瓢椭Ы碳o實》主要從志愿者的角度展示海南師范大學青海隊在青海支教和調研的成果,由心向科巴、風雨兼程、教學相長、回望此行、調研報告、媒體報道
本書主要收錄梧州學院典型的師生事跡,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人物通訊專輯。如愛崗敬業(yè)、潛心教學育人的梧州好老師陸科達,身殘志堅坐輪椅走上科研路的鄭明博士,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提高學習氛圍的吳軍,敢于見義勇為、入選中國好人榜謝思敏,堅持四年如一日幫扶殘疾同學完成學業(yè)的舍友幫扶團,刻苦學習、勇于爭先的全國、全區(qū)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