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從文體學的角度出發(fā),廣泛吸取古今中外文體學研究的成果,對六朝駢文進行歷史描述與理論探討相結合的研究,力爭在總體把握的宏觀視野之下,細致考察六朝時期各種文體的具體駢化進程和藝術得失,兼及對文學批評和文化思想的整體考察;借鑒和吸收語言學、音韻學的研究成果,將對六朝駢文名家的知人論世與對駢文文體特征的研究結合起來,以
詩與公眾世界的關系問題一直是詩歌場域中常談常新且至關重要的詩學話題,其嬗變軌跡與詩歌發(fā)展自身的脈絡、時代和社會的變遷等各種因素密切相關,因而二者的關系一直處于錯綜復雜、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每一種變動狀態(tài)與路向都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詩歌發(fā)展態(tài)勢和詩歌風貌。新媒體的出現,使新詩與公眾世界的關系發(fā)生了系列顯著變化。本書從界定新媒體的
本書分為中國現代小說和中國當代小說兩編,全書內容的章節(jié)安排主要以時間為經,以具體的作家作品為緯。在篇目的選擇上,本書涵蓋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涉及的主要小說家及不同文學流派的代表作,還包括當年引起較大反響或21世紀以來出現的新作品(以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為主)。在具體內容安排上,每章包括作家簡介、作品導讀以及課后習題三部
本書是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的《燕趙中文學刊》的第2輯,分為四個板塊:文學理論與批評,主要涉及漢魏六朝志怪小說中的云南想象、《英國病人》中的意象等;比較文學與跨界研究,主要涉及《說文解字》中有關兔文化的掇遺、《日本靈異記》對《冥報記》受容與變容、比較文學視域下中國語境的構建、胡適的科學觀;文獻整理與理論研究,主要涉及鄉(xiāng)邦文
馮夢龍是晚明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戲曲家,長久以來學界對其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其文學作品上。作為一位高產的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的文藝創(chuàng)作都是在其文藝思想指導下完成的。因此,研究馮夢龍文藝思想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中國古代文學家很少總結自己的文藝思想,馮氏也不例外,他的文藝思想散見于其作品中。本書對馮氏零散的文藝思想做了
本書通過梳理戲劇理論、研究戲劇作品的方式,全面總結英美戲劇文本的藝術特征,并嘗試整理出一個能夠兼顧各方的理論體系,為劇作家和戲劇研究者提供一個可靠的理論依據。本研究分為三大板塊:一是戲劇的性質與創(chuàng)作的原則,二是重要的文本技巧,三是戲劇的社會功能以及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了能夠很好地完成設定的任務,本研究依據從創(chuàng)作到賞析的
《小說新論》是中外第一部將微篇小說置于整個小說發(fā)展的大背景上來進行定位分析的小說理論專著。從宏觀到微觀,體現了相當的理論穿透力和難度系數。該書從辨析梳理小說的觀念與基本要素入手,對微篇小說的源流、特征、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探討與總結。原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契合微篇小說的冰山型人物理論,突破了傳統(tǒng)的類型人物典型人物理論的窠臼
內容簡介/提要 這是一本文辭優(yōu)美的散文集。書中有對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有對文學典籍的獨到見解,有對個人小愛的細致描寫,也有對家國情懷的由衷感悟。
《煙雨秦淮》是一部長篇武俠小說,主要講述了尋找和破解一幅有關藏寶圖的象棋古譜所引發(fā)的一系列故事。一局玄機暗藏的《踏雪尋梅》象棋古譜,一把定天下的七星寶劍,一場幾代人的生死恩怨,一曲江南才子與紅香樓才女的悲歌,一跌三宕的故事情節(jié),上演了流傳于棋界多年的催人淚下的絕唱。
本書是著名學者揚之水在先秦文學史領域的代表性著作,基于對先秦文本、先秦日常史和文學家經歷的了解和解析,以不斷回溯原文的方式講解人類文明初開、車未同軌書未同文的先秦時代的文學脈絡。本書論及《尚書》《山海經》《楚辭》《左傳》《戰(zhàn)國策》《論語》《孟子》《莊子》《老子》《荀子》《韓非子》《穆天子傳》等先秦時期重要文學著作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