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文化比較的眼光,運用心理分析、新歷史主義等理論,分析解讀了作家張愛玲富有哥特特色的小說文本。張愛玲小說的哥特元素與其說是受西方影響,不如說是對中國傳統(tǒng)的志怪、傳奇文類的重塑和再造。書中在闡述西方哥特理論,梳理中國傳統(tǒng)志怪、傳奇文學發(fā)展脈絡的基礎上,詳細探討了張愛玲與同時期的美國哥特作家在小說的情節(jié)設計和對恐懼、丑
《臨水的納蕤思: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探討的是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截止到抗戰(zhàn)之前崛起于詩壇的一個青年群體——現(xiàn)代派詩人群,作者認為,臨水自鑒的納蕤思形象歷史性地構成了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為代表的現(xiàn)代派詩人群的一個象征性原型,F(xiàn)代派詩人的筆下由此也集中出現(xiàn)了臨水與對鏡的姿態(tài),甚至直接把自我擬想為納蕤思的形象。本
《晚清報載小說戲曲禁毀史料匯編(上、下)》全書92萬余字,在普查上百種晚清中文報刊的基礎上,共從69種晚清中文報刊上搜集小說戲曲禁毀史料2300余則(篇),時間跨度自1869年至1911年。全書分為前言、凡例、正文、索引四部分。前言部分綜述了晚清報載小說戲曲禁毀史料的主要特點和研究價值。凡例部分則說明了所收史料的收錄標
宋詞中婉約曲折的心靈表現(xiàn)、纏綿悱惻的愛情宣言、豪放曠逸的人生境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端卧~史話》以關鍵詞人為主,分析各派詞人的風格特點,重點介紹了宋詞之前詞體風格之定型及宋初至宋末詞壇的發(fā)展歷程,既注意以時間順序發(fā)展的縱向詞史,也注意以關鍵詞人為經緯,討論關鍵詞人的詞風與詞史地位及在其影響下的詞人、詞史的起落。本
《兒童與戰(zhàn)爭:國族、教育及大眾文化》以'兒童'是各種文化建構的話語系統(tǒng)的重要集合點(focalpoint)為討論前提,研究分析自1937年至1945年前后,現(xiàn)代中國文學和文化領域圍繞著'兒童與抗戰(zhàn)'這個核心議題而展開的救國、殖民和戰(zhàn)時民眾教育等重要命題。本書針對目前現(xiàn)代中國學界多數(shù)將兒童研究限制在兒童文學這個特定文類的
本試卷根據(jù)最新考試大綱的要求和最新考試精神編寫,全面涵蓋最有價值的考點,大膽點押最有可能的出題點,穩(wěn)重訓練最有效果的臨場感覺。用經典的六套卷子、接近一致的考試題型、幾乎完備的考點在線,帶給考生考前最踏實的模擬熱身。本書稿由兩部分組成:1-6套《稅法》科目模擬沖刺試卷、《稅法》模擬試卷參考答案與解析。通過考前模擬,讓考生
《嶺南古代小說史》共分八章,第一至第七章按照時間順序從漢唐間嶺南小說開始出現(xiàn),一直研究到清代嶺南小說發(fā)展成熟完善。作者詳細介紹了其逐步發(fā)展的過程,包括其背景、代表作品、即當時作品的特點等。分門別類,每一時期以典型小說為案例進行細致分析,從內容到寫法都有所
《話本小說敘論——文本詮釋與歷史構建》由三部分組成:上編"文體源流敷演"是對話本小說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歷史及普遍性問題的綜合性研討;中編"小說專集講論"選擇若干有代表性的小說集加以分析;下編"名篇佳作說微"則以部分經典文本為中心,從小說史角度透視其文體價值與歷史內涵。三個部分互為補充,文本詮釋引出的普遍現(xiàn)象在綜合研討中得
《中國詩歌研究》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此為第十一輯,分為“本刊特稿”“中國古代、現(xiàn)代詩歌研究”“詩歌史及詩歌文獻研究”“域外雅音”和“青年論壇”五個欄目。書中既有對古代詩歌的研究,也有現(xiàn)代詩歌的研究;不僅收錄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也關注日本、歐美等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不僅有名家的文章,也有青年學者
《樂府學》是由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專門收錄有關樂府學研究文章的學術集刊。2013年,樂府學會經國家民政部批準成立,成為國家一級學會,本集刊作為樂府學會的會刊,擬每年出版兩輯,刊登有關樂府研究的學術文章。本輯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