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現代主義和女性主義的先鋒派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畢生關注非個人化詩學問題,然而國內外鮮有專著系統(tǒng)地探討伍爾夫非個人化詩學的觀點及其影響等。本書以伍爾夫文本的原創(chuàng)性研讀為出發(fā)點,研究伍爾夫關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非個人化詩學,剖析其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聯(lián),探究伍爾夫非個人化詩學對莎士比亞等作家非個人化詩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挖
本輯從主要對明代文學各類典型主題展開論述,可分為“身份認同與詩學觀念變遷”“古文與八股文文體”“文學人物”“文獻考析”“戲曲與詞曲”五部分,內容涵蓋對詩、文、曲、詞、小說體裁以及文本、文獻等研究。既論及宋元明時期的“詩儒分合”觀念,又關注明清時期江南文人的身份認同;既呈現弘治中后期長安文會的唱和情況,又闡釋古文與八股文
本書以敏銳的學術眼光捕捉到常為愛倫坡小說研究者忽略的語義邏輯問題,在確定了坡的小說邏輯詩學這一基本框架之后,分別圍繞“文學與控制論”、“視差與表層閱讀”、“文類能量與進化”、“語言游戲與語義增殖”、“新媒介與秘密寫作”、“文學與儀式”以及“雙重束縛與替身結構”等七個層面對坡的小說加以重新闡釋,凸顯其寓意賴以發(fā)生的邏輯機
本書一共選取36首國學啟蒙經典古詩,正文由古詩原文、詩詞注釋、詩意、相關典故四部分組成。本書配有高品質國風插圖,古詩原文部分附拼音,詩詞注釋、詩意及相關典故三部分力求用適合低齡兒童閱讀的易懂語句表達。相關典故部分全部選取經典有趣的小故事,增加了圖書的趣味性,也拓展了小讀者們的文學、文化和歷史知識視野。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稑犯畬W》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tài)、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
韓愈文集自宋代以來即成為了各文學大家輯校、注釋、評點的重點對象,但相對于輯校、注釋方面的整理與研究成果,對其評點的整理與研究則因學界的長期忽視而成果不彰。本書從搜集、整理韓愈文集原始文獻資料出發(fā),以歷代對韓愈古文評點作為研究對象,將韓愈古文評點的發(fā)展過程分為發(fā)軔和奠基期(宋代篇)、興盛和拓深期(明代篇)、繁榮和巔峰期(
朝鮮宣祖時期(1567年-1608年在位)類似于中國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既是漢詩發(fā)展群星璀璨的黃金時期,又因王朝經歷壬辰倭亂由盛轉衰而醞釀著創(chuàng)作思想的重大變化。其中“三唐”詩人標示了朝鮮半島接受唐詩過程中的創(chuàng)作高峰,具有重要的詩歌史意義。本書以“三唐”詩人為中心,創(chuàng)作與批評、選本相結合,文學與文化相結合,勾勒朝鮮宣祖時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學術期刊中的莎士比亞:外國文學、戲劇和電影期刊莎評研究(1949—2019)”(20FWWB014)的最終成果。 本書以中國學術期刊中的莎評為研究對象,在不同文類、時期和期刊的多語境下和多種物質文化資料的互文中展開對當代中國莎評現狀的解讀,同時關注學術期刊作為“文化權力體”對文學評論的引
本書以魯迅在北京城(1912年至1926年)的交游為研究對象,對魯迅在這一時空的交游做了系統(tǒng)研究。魯迅研究已然是一門顯學,但因為時代造成的學術思路的局限性,一些重要的命題依然缺少扎實的成果。本書從空間的角度切入魯迅研究,論述了北京空間的政治性和社會性對魯迅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通過爬梳史料,展現出魯迅在北京與不同個體或群體
中國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化的璀璨明珠。千百年來,我國歷史上涌現了大量詩詞名家,他們創(chuàng)作的詩詞題材廣泛,流傳久遠,他們的名篇名作穿越千年的時光,散發(fā)出奪目的光芒。本書選取了我國歷史上十位著名詩詞名家,包括賀鑄、周邦彥、朱敦儒、李清照、張元干、張孝祥、辛棄疾、姜夔、陳子龍、納蘭性德,將他們的人生經歷、創(chuàng)作歷程用漫畫的方式繪制出